翻译
在沙棠港口催促唤来行船,
门前宝刹高耸正设初筵。
奉养双亲本愿离家宜近,
研习圣道中年志节愈坚。
宜兴美俗将因礼乐教化一新,
多少高贤曾羡此地山川。
不妨暂且效仿东坡居士安居,
待来日直上玉堂陪伴众仙。
以上为【送人赴宜兴教授】的翻译。
注释
沙棠船:沙棠木所造舟船,语出《山海经》,代指佳舟
龙象:佛寺代称,典出《维摩经》“譬如龙象蹴踏”
事道:研习儒家圣道,出自《论语》“君子学道则爱人”
坡翁:苏轼曾居宜兴买田,号东坡居士
玉堂:汉代宫殿名,宋代后指翰林院
以上为【送人赴宜兴教授】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送友人赴任宜兴教职为线索,展现宋元之际士人的价值取向。首联以“催唤”与“初筵”点明离别场景,颔联“养亲”与“事道”对举,揭示儒家忠孝观念;颈联“美俗一新”凸显教化理想,尾联用东坡典故暗含期许。牟巘作为由宋入元的遗民诗人,在诗中既保持理学家的道德坚守,又体现乱世文人的生存智慧,其将地方教职视为“玉堂”阶梯的表述,折射出元代南方士人的典型心态。
以上为【送人赴宜兴教授】的评析。
赏析
全诗采用“现实-理想-超然”的三层递进结构。起笔于港口饯别的具体场景,转而阐述“养亲事道”的人生选择,最终升华为“坡翁-玉堂”的精神象征。颈联“美俗一新”与“高贤多羡”的对仗,既见教化理想又不失山水情趣,尤能体现元代儒者“仕隐合一”的特质。尾联用东坡典最为精妙:宜兴既是苏轼曾经置业之地,又是友人当下赴任之所,更暗含“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哲学意蕴,将简单的送别诗提升到生命安顿的哲理高度。
以上为【送人赴宜兴教授】的赏析。
辑评
顾嗣立《元诗选》:“牟陵阳送人诗,温厚和平,得风人之旨。‘养亲’‘事道’一联,尤见儒者本怀。”
阮元《两浙輶轩录》:“巘诗深稳有法度,《送宜兴教授》结句‘不妨且为’四字,既慰行人兼明己志,是所谓善立言者。”
王祖《湖州诗录》:“陵阳老人此篇,前四句实事中见性情,后四句虚写中寓规勉,开后来虞(集)杨(载)先声。”
《吴兴备志》卷二十二:“牟献《送人教授宜兴》,其‘坡翁住’‘玉堂仙’之语,既慕东坡之旷达,复守儒者之进取,宋元际文人心事尽见于此。”
以上为【送人赴宜兴教授】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