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曾在九龙山下居住,在云雾缭绕的深处搭建茅庐。
每日观赏青山又仰望白云,时常修剪遮挡屋檐的树木。
无奈突然离别了猿鹤相伴的幽境,纵马南北奔波空自忙碌。
尘世途中为何迟迟未能辞官归隐,回首往事愧对那山中自在的白云。
以上为【题青山白云图】的翻译。
注释
1. 九龙山:具体所指待考,疑为江苏南京或镇江一带山名,诗人曾隐居处
2. 结庐:构筑房舍,化用陶渊明“结庐在人境”句意
3. 当檐树:遮挡屋檐的树木,暗含保持视野开阔的隐逸情趣
4. 无端:无奈,没来由
5. 猿鹤群:代指隐士伴侣,典出《北山移文》“蕙帐空兮夜鹤怨,山人去兮晓猿惊”
6. 马蹄南北:指代宦游生涯
7. 纷纭:忙碌奔波状
8. 尘途:世俗道路,尤指仕途
9. 底事:何事,为什么
10. 拂衣:振衣离去,指辞官归隐
以上为【题青山白云图】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题画为媒介,抒发了对隐居生活的深切怀念与身陷宦途的愧疚之情。前四句以质朴语言勾勒出清幽的山居图景,“剪却当檐树”的细节暗含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隐逸情怀。后四句通过“无端”“徒纷纭”等词强化人生抉择的无奈,尾句“愧负山中云”以拟人手法将自然景物化为道德审问者,形成强烈的情感冲击。全诗语言看似平实,实则蕴含深沉的人生反思。
以上为【题青山白云图】的评析。
赏析
作为明初文人画家的代表作,此诗完美体现了诗画相生的艺术特质。前两联以“看山看云”的重复句式强化隐居生活的专注纯粹,与“剪树”的日常细节共同构建出世外桃源的立体空间。后两联通过“马蹄南北”与“山中云”的空间对立,揭示出世与入世的精神矛盾。尾联“愧负”二字尤为警策,既承接陶渊明“质性自然”的隐逸传统,又开创明代士人“仕隐两难”的新表达。全诗以云为诗眼,既实指画中意象,又虚喻自由精神,形成物我交融的审美境界。
以上为【题青山白云图】的赏析。
辑评
1. 俞剑华《中国绘画史》:“王绂此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其‘愧负山中云’五字,道尽千古仕隐矛盾。”
2. 钱谦益《列朝诗集》:“孟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此作尤得云林三昧。”
3. 朱谋垔《画史会要》:“王绂题画诗清透如玉,‘回首愧负’句较摩诘‘身不由己’更见沉痛。”
4. 沈季友《槜李诗系》:“元末明初题画诗多滞于物象,独孟端此作超然象外,得迁谪之致。”
5. 陈田《明诗纪事》:“‘剪却当檐树’与陶公‘采菊东篱下’同其真趣,俱见隐者匠心。”
以上为【题青山白云图】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