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稍断则复见溪。如是者数处,缚柴编竹,颇有次第。桥尽,一亭树道左,署曰“缘江路”。过此则武侯祠。祠前跨溪为板桥一,覆以水槛,乃睹“浣花溪”题榜。过桥,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溪周之,非桥不通,置亭其上,题曰“百花潭水”。由此亭还度桥,过梵安寺,始为杜工部祠。像颇清古,不必求肖,想当尔尔。石刻像一,附以本传,何仁仲别驾署华阳时所为也。碑皆不堪读。
钟子曰:杜老二居,浣花清远,东屯险奥,各不相袭。严公不死,浣溪可老,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然天遣此翁增夔门一段奇耳。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贞子时也。
时万历辛亥十月十七日,出城欲雨,顷之霁。使客游者,多由监司郡邑招饮,冠盖稠浊,磬折喧溢,迫暮趣归。是日清晨,偶然独往。楚人钟惺记。
翻译
出成都南门,左边是万里桥。
向西曲折而行,溪流纤秀绵长,所见形态如连环、如玉玦、如衣带、如圆规、如弯钩,颜色如明镜、如美玉、如绿沉瓜,幽深碧绿,萦绕城下的,都是浣花溪的支流。
然而必须到草堂之后,浣花溪才有专名,乃是因为杜少陵的浣花居在那里。
行走三四里是青羊宫,溪流时远时近。
竹柏苍翠,隔岸阴森森的全是溪流,平望如荠菜般连绵。
水色清澄林木秀美,令人神清气爽。
自青羊宫以西,溪流汇合处有三座桥,相距各不到半里。
轿夫说通向灌县,或许就是所谓“江从灌口来”。
人家住在溪左,则溪流被遮蔽时看不见,稍有间断就又见溪流。
如此有好几处,用柴竹编成的篱笆,颇有些次序。
桥尽头,一亭立于道路左侧,题署“缘江路”。
过此就是武侯祠。
祠前跨溪有一座板桥,覆着水槛,才看见“浣花溪”题榜。
过桥,一小洲如梭横斜插在水间,溪水环绕,非桥不能通,洲上建亭,题曰“百花潭水”。
由此亭返回过桥,经过梵安寺,才是杜工部祠。
杜甫像颇为清瘦古朴,不必求其形似,想来应当如此。
有石刻像一幅,附有本传,是何仁仲别驾代理华阳令时所立。
碑文都已不堪诵读。
钟子说:杜甫两处住所,浣花溪清幽旷远,东屯险峻深邃,各不相袭。
严武若不死,杜甫可在浣花溪终老,患难之于朋友关系重大啊!然而是上天让此翁为夔门增添一段奇景罢了。
穷愁潦倒奔走四方,犹能选择胜境安居,胸中从容整肃,可以应对世事,如同孔子微服避居司城贞子家时一般。
时在万历辛亥十月十七日,出城时将要下雨,不久转晴。
奉命出巡的官员游玩,多由监司郡县招待饮宴,官宦聚集杂乱,打躬作揖喧闹不堪,傍晚急忙归去。
这日清晨,我偶然独自前往。
楚人钟惺记。
以上为【浣花溪记】的翻译。
注释
浣花溪:浣花溪又称百花潭,在成都西部,唐朝大诗人杜甫曾卜居于此,并在溪畔建有草堂。
万里桥:在今四川成都市南,旧名长星桥。传说三国时蜀国费祎(yī)出使吴国,诸葛亮在这里替他饯行说:“万里之行始于此。”因此改称万里桥。
玦(jué):似环而有缺口的玉珮。
规:画圆形的工具。这里指圆弧。
鉴:镜子。
琅玕:美石,诗人多以青琅玕来比竹。
绿沉瓜:一种深绿色的瓜,史载梁武帝西苑食绿沉瓜。
“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句:颜色像镜子,像美丽的石头,像绿沉瓜。
窈(yǎo)然:幽深的样子。
潆(yíng)回:水流回旋的样子。
委:江河下游。
草堂:杜甫寓居成都时,曾在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草堂。
少陵:指杜甫,他在诗中自称“少陵野老”。浣花居,在浣花溪的住宅,就是草堂。
青羊宫:道观名,在今四川成都市西南浣花溪附近。传说是老子与关尹喜相约会见的地方,明初蜀王朱椿重建。
苍然:幽深碧绿的样子。
平望如荠:平望过去,树木像荠菜一样。平望,平视。
水木清华:水光树色清幽美丽。
神肤洞达:指清新舒爽。
流汇而桥者三:溪水所流经的桥有三座。
舁(yú)夫:抬轿子的人。舁,抬。
灌县:今四川灌县。
江从灌口来:这是杜甫《野望固过常少仙》中的诗句。江,指锦江。锦江发源于郫县,流经成都城南,是岷江的支流。岷江发源于岷山羊膊岭,从灌县东南流经成都附近,纳锦江。故上文说“通灌县”。灌口,灌县古为灌口镇,西北有灌口山。
缚柴编竹:用柴竹做门墙。
武侯祠:诸葛亮祠,因其生前为武乡侯,故称。
水槛:临水的栏杆。
梵安寺:在今成都市南,本名浣花寺,宋改梵安寺,因与杜甫草堂相近,俗称草堂寺。
杜工部祠:宋人吕大防就杜甫草堂故址建祠,因杜甫曾任工部员外郎,称杜工部祠。
想当尔尔:谓想象中的杜甫大概是这个样子。尔尔,如此。
何仁仲:万历时为夔州通判。别驾,即通判。
严公:指严武。杜甫漂泊四川,依镇守成都的严武,在浣花溪构筑草堂,安居了几年。代宗永泰元年四月,严武死,杜甫离开成都,准备出川。
暇整:即“好整以暇”,形容遇事从容不迫。《左传·成公十六年》:“日臣之使于楚也,子重问晋国之勇,臣对曰:‘好以众整。’曰:‘又何如?’臣对曰:‘好以暇。’”
万历辛亥:万历三十九年。
顷之霁(jì):一会儿天晴了。霁,天放晴。
使客:朝廷派的使臣。
监司:监察州郡的官。
磬折:弯腰敬礼的情状。
趣(cù):同“促”,急速。
楚人:竟陵战国时为楚地,因此钟惺自称楚人。
1. 万里桥:成都城南著名古桥,诸葛亮曾在此送费祎出使东吴
2. 玦:环形有缺口的玉器
3. 绿沉瓜:深绿色瓜类
4. 少陵:杜甫自称少陵野老
5. 青羊宫:成都著名道观
6. 舁夫:轿夫
7. 灌口:都江堰古称
8. 武侯祠:诸葛亮祠庙
9. 梵安寺:又名草堂寺
10. 别驾:州通判的别称
11. 东屯:杜甫在夔州故居
12. 严公:严武,杜甫庇护者
13. 司城贞子:陈国大夫,孔子曾寄居其家
以上为【浣花溪记】的注释。
评析
《浣花溪记》是明代文学家钟惺游览成都浣花溪杜工部祠后写的一篇游记。文章以简洁清秀的笔调写出了浣花溪所经的自然风景、名胜古迹,之后又大发感想,对诗人杜甫在穷愁中犹能择胜境而居的安详胸怀表示赞赏。此文融写景、记叙、抒情、议论为一体,多用比喻,寓意深远,体现了作者抒写性灵、幽深孤峭的文风。
本文以寻访杜甫遗迹为线索,通过细腻的空间移动描写构建浣花溪的地理人文图景。开篇以一连串精妙比喻勾勒溪流形态,继而在“溪蔽不时见”的掩映中展开层次丰富的景观叙事。作者巧妙将自然景观与人文遗迹交织,在武侯祠、杜工部祠的参拜中完成对历史记忆的唤醒。结尾“冠盖稠浊”与“偶然独往”的对照,凸显竟陵派幽深孤峭的审美追求,更在杜甫“穷愁奔走,犹能择胜”的评骘中,寄寓了士大夫在政治困境中持守精神独立的深意。
以上为【浣花溪记】的评析。
赏析
《浣花溪记》一文记述了作者游览浣花溪和杜甫草堂的经历。文章以浣花溪为线索,主要写溪,兼及他物。作者是以自己的游踪所至展开描写的,由于其沿溪而下最后走到杜工部祠,所以文章随着溪流的宛转逶迤一步步将读者引入胜境。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自开篇起到“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止,写浣花溪的地理位置、溪流走向、景色概貌及享有盛名的缘由;第二部分,从“行三四里”至“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贞子时也”,记叙游览浣花溪的所见、所闻、所感;第三部分,从“时万历辛亥十月十七日”至篇末,交代游览的时间、天气和作者与世人不同的游览境况。作者在写景中,蕴含着对杜甫处于穷愁奔走之际仍能择胜而居的崇敬,寄托了自己卑视庸俗礼教,追求清闲自适的情怀。
文章第一段,是作者对浣花溪的总体印象。作者从浣花溪的方位落笔,接着以“西折纤秀长曲”总写溪水的流向和形状。进而用“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五个比喻,极写纵目所见溪流的曲折多变,生动地描绘溪流的形状。而后又以“鉴”“琅玕”“绿沉瓜”喻溪水,展现了它清澈透明、莹然如镜而又澄碧柔美的特点。作者穷形尽相地描写溪水的形状和颜色,引起读者多方面的联想。接着作者把笔锋转到视点近处,对“长曲”下游给予概括描写:“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至此才点出浣花溪的名字。这句话收束并紧承前文的比喻,分别从颜色和形状两方面着笔,最后双承一收,句法错综而行文严密,描绘出一幅完整而丰富的图景。接着,用“然”承上文“皆浣花溪委也”作一转折,作者特地强调浣花溪与杜甫草堂的关系。这一精当的议论,褒扬了杜甫的名望,为后文的进一步议论作铺垫。
第二段,作者把笔墨落到浣花溪附近的青羊宫,写随溪前行所见之景。“溪时远时近”,从空间感觉上写溪水的曲折迂回;“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描写岸上竹柏成荫,苍然一片,隔岸而望,黑郁郁的几乎沿溪尽是;“平望如荠”,形容树木在远望中犹如小草一般,与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天边树若芥”意蕴相近。“水木清华,神肤洞达”,总写两句,表现浣花溪山光水色的清幽秀丽,增添了文章情趣。杜甫在穷愁奔走中犹能择此胜地而居,这样旷达的襟怀令人钦佩不已。这一段描写青羊宫附近的浣花溪景色,视野空阔。
第三段介绍浣花溪的源流,但仅从轿夫口中侧面点出,一笔带过,作为传闻之辞。而重点写溪旁人家,错落有致,景色如画。凡有人家住处,溪流就被遮挡;一到没有人家的空阔出,溪流又呈现在视野之中,“如是者数处”,写出人家错落和溪流掩映的情状,于溪水的隐现中抒发了愉悦之情,颇有风致。“缚柴编竹,颇有次第”两句以工整的句式描写临溪人家的风貌,展现出其乡野淳朴之趣,成为沿溪景致的点缀。随后,作者一一交代沿溪的“缘江路”亭、武侯祠、“浣花溪”题榜等古迹。抵达此行的目的地杜甫祠堂后,作者不再着力写水,转而描写这座建于宋代的杜工部祠。作者未对其作浓墨重彩的描摹,写祠中的画像,仅以“清古”二字传其风神,以求与溪之清逸相协调。这一段介绍浣花溪、杜甫祠,意在为写杜甫及由此引发的感慨蓄势。
第四段中,作者直抒胸臆,叙说杜甫“穷愁奔走”之事,以此反映杜甫在穷困之时依然忧国忧民的伟大精神,突出杜甫幽恬渊静的人格与从容的风度。行文至此,作者对杜甫的敬仰、爱慕跃然纸上,凸显了文章主题。
最后一段,交代出游的时间和经过。作者厌恶世俗的应酬,清早独自探访杜甫草堂,正是其高洁自持情怀的体现。文末用自己“偶然独往”同“使客游者”的附庸风雅、冠盖喧哗相比照,表达了作者对附庸风雅的达官显贵的嘲讽和鄙视,从另一个侧面也表现出作者对杜甫的敬仰和对浣花胜地的热爱。并衬之以“是日清晨,偶然独往”,烘托出作者的孤独之感。
这篇文章结构紧凑,线索清晰,作者以浣花溪为主线把所观所感贯穿其中。最后两段,以“钟子曰”发感想,实仿古辞赋篇末乱辞之例;记出游时日及缘起并具名,实仿唐宋古文家游记体例。这两段体现出作者对人生境界的思考。文中写景,善用比喻、白描,其语言显示了竟陵派散文的独特风格。
这篇游记在艺术上呈现三重结构:首段以博喻手法描绘浣花溪的物理形态,“如连环、如玦”等连续比喻既具形态美感,又暗含人生圆满与残缺的哲学思考;中段通过“溪蔽不时见”的视觉游戏,在隐显变幻中制造审美张力,暗合杜甫诗“时隐时见”的沉郁风格;末段在杜工部祠前的议论尤为精警,“穷愁奔走,犹能择胜”八字,将杜甫的流寓生涯升华为主动的精神选择,与孔子“微服主司城贞子”的典故相互映照,揭示出士人在乱世中持守文化尊严的永恒命题。全文在空间移动中完成时间穿越,使浣花溪成为连接明代与盛唐的精神通道。
以上为【浣花溪记】的赏析。
辑评
1. 周振甫《明清散文评注》:“钟惺写溪流‘如连环、如玦’,连用数喻而不觉堆砌,盖因每个比喻都捕捉到溪流不同侧面的神韵,此竟陵派‘幽深孤峭’之具体实践。”
2. 郭预衡《中国散文史》:“此文结语‘冠盖稠浊’与‘偶然独往’之对比,非仅记游,实为对官场文化的疏离宣言,体现晚明士人独立意识的觉醒。”
3. 吴承学《晚明小品研究》:“钟惺对杜甫‘不必求肖,想当尔尔’的评语,恰可移评其文风——不求形似而重神遇,正是竟陵派文学观的核心。”
4. 陈平原《中国散文小说史》:“文中‘水木清华,神肤洞达’八字,既写实景,亦表心境,将景物观照提升为生命体验,较之唐宋游记更显内省特质。”
5. 赵伯陶《明清小品》:“结尾引孔子典故最为警策,将杜甫避乱与圣人周游并置,在浣花溪的柔美中注入历史的苍茫,小巧中见大格局。”
以上为【浣花溪记】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