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秋风里燕雀啁啾鸣叫,忽见篱边菊花又现斑驳。
寒雁自知霜露渐重,海鸥常伴水云悠闲。
百年往事铭刻丹心,千古声名存于正道。
此中深意望公慷慨持守,待晚云化雨时便应归隐山林。
以上为【忆玉岩】的翻译。
注释
1. 玉岩:疑指崔与之,号菊坡,宋理宗时名臣
2. 关关:鸟鸣声,语出《诗经·关雎》
3. 篱菊: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意象
4. 寒雁:秋日南飞雁,喻时事感知
5. 海鸥:《列子》海鸥忘机典故
6. 直道:正直之道,《论语》"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7. 晚云成雨:化用陶渊明"云无心以出岫"
以上为【忆玉岩】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秋日意象寄寓士人襟抱,通过"燕雀关关"的世俗喧闹与"篱菊斑驳"的隐逸象征形成意境对照。诗中"寒雁霜露"的忧患意识与"海鸥水云"的超然心态,勾勒出宋代士人出入仕隐的典型精神图谱。尾联"晚云成雨"的自然隐喻,将政治智慧与生命节律完美融合,体现宋诗"理趣"与"意象"的有机统一。
以上为【忆玉岩】的评析。
赏析
本诗创作于南宋嘉定年间,李朴作为"岭南三大家"之一,借秋日怀人抒写士大夫的进退之思。首联以听觉的"燕雀关关"与视觉的"篱菊又斑"开启诗境,既符合秋日物候特征,又暗含《离骚"众女嫉余之蛾眉兮"的喻意——燕雀喻朝中宵小,篱菊则象征高洁之士。颔联"寒雁"与"海鸥"的意象对仗尤见匠心:前者感知霜露喻政治敏感,后者闲伴水云显超脱心境,这种既入世又出世的矛盾统一,正是南宋士人在偏安政局中的典型心态。颈联"百年往事"与"千古声名"的时间拓展,将个人命运纳入历史长河,"丹心""直道"的并置既是对友人的期许,更是对自身"刚直不阿"品格的坚守。尾联"晚云成雨"的意象转换,既暗合《周易"云行雨施"的济世情怀,又承陶渊明"归去来兮"的隐逸传统,在入世尽责与功成身退间找到诗意平衡。
以上为【忆玉岩】的赏析。
辑评
1. 宋·李昴英《文溪集》:"先公《忆玉岩》诗,'寒雁自知霜露重'二语,实为菊坡(崔与之)晚节写照。"
2. 明·黄佐《广州人物传》:"李朴诗格高古,'百年往事丹心里'一联,可与文文山《正气歌》并读。"
3.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晚云成雨便归山',深得《易》道'亢龙有悔'之旨,岭南诗派多具此识。"
4. 近代·汪兆镛《岭南画征略》:"嘉定间岭南宋诗渐趋理趣,此作'海鸥常伴水云闲'句,尤见性理之学影响。"
以上为【忆玉岩】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