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阔江南,秋未老、空江澄碧。江外月、飞来千丈,水天同色。万屋覆银清不寐,一城踏雪寒无迹。况楚风、连陌竞张灯,如元夕。
翻译
江南秋意正浓,天空辽阔;江面空旷澄澈,碧波如洗。
江外明月高悬,仿佛从千丈高空飞来,水天融为一色。
千家万户覆盖着银辉,清光皎洁令人难以入眠;整座城宛如踏雪而行,却无一丝寒迹。
更何况楚地风俗,街巷连绵张灯结彩,热闹如同元宵佳节。
山野静谧,官署树影(棠阴)悄然无声;
秋收丰盈,美酒醇直价廉。
听那子城传来号角声,青楼飘出横笛曲。
您难道没看见?当年苏东坡挥毫醉写《水调歌头》,字字如金石铿锵!
如此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齐聚之时,实在难得啊!
以上为【满江红 · 其一中秋上刘恭甫舍人】的翻译。
注释
1. 侯寘(生卒年不详),字彦周,北宋末南宋初人,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南渡后寓居长沙,官至直学士,词风清婉雅丽,著有《孏窟词》。
2. 刘恭甫:名不详,当为侯寘友人,时任地方官员(舍人为宋时对中书舍人或近臣的尊称)。
3. 天阔江南:化用柳永“暮霭沉沉楚天阔”,写江南秋日天空高远。
4. 江外月:指江面上空的月亮。
5. 万屋覆银:月光洒满千家屋顶,如银覆盖。
6. 踏雪寒无迹:形容月光如雪,但无寒意,突出中秋清而不冷的特点。
7. 楚风:指湖南一带(侯寘寓居长沙)民俗。
8. 山獠静:南方山地少数民族(獠)安定无扰,喻地方治理有方。
9. 棠阴:典出《诗经·召南·甘棠》,后以“棠阴”指官吏德政所及之荫庇。
10. 苏仙:指苏轼,因其号“东坡居士”,后人尊称“苏仙”;“水调”即《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于中秋,被誉为咏月绝唱。
以上为【满江红 · 其一中秋上刘恭甫舍人】的注释。
评析
侯寘《满江红·其一中秋上刘恭甫舍人》是一首典型的宋代应酬节令词,以中秋月夜为背景,描绘江南清丽夜景与繁华民俗,并借苏轼《水调歌头》典故劝友人珍惜当下。上片极写中秋月色之澄澈壮美:“天阔”“空江”“水天同色”勾勒宏阔空间,“覆银”“踏雪”以错觉写月华之盛,“张灯如元夕”更添人间烟火气。下片转写地方安宁、物阜民丰(“山獠静,棠阴寂”“秋稼盛”),继而以“吹角”“横笛”点出军政有序、市井有乐。结尾引苏轼醉墨《水调》为典,将眼前良辰美景提升至文化高度,最终归结于“诚难得”的珍惜之情。全词气象清朗,语言典雅,既有士大夫的雅致,又含对治绩的隐赞,是南宋中期台阁酬唱词的典范。
以上为【满江红 · 其一中秋上刘恭甫舍人】的评析。
赏析
此词最显著特色在于“以月统景,以典结情”。开篇“天阔江南”四字即定下高远基调,继以“空江澄碧”“水天同色”构建纯净视觉空间。尤为精妙的是“万屋覆银”“一城踏雪”——以“银”“雪”喻月,却不落寒凉,反显清辉普照之温润,契合中秋团圆之意。下片“山獠静,棠阴寂”八字,表面写静,实则暗颂刘恭甫治下政通人和;“秋稼盛,香醪直”更见民生富足。结处引苏轼《水调》典故,既切合中秋主题,又将个人欢宴升华为文化传承——东坡醉墨尚在,今人岂可辜负良辰?末句“诚难得”三字平实而深沉,呼应谢灵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之叹,使全词在欢愉中透出哲思。全篇无一句直颂,而敬意自现;语言清丽流畅,是侯寘“雅而不佻,丽而不靡”词风的代表。
以上为【满江红 · 其一中秋上刘恭甫舍人】的赏析。
辑评
1. 《全宋词》第二册据《彊村丛书》本《孏窟词》收录此词,题为《满江红·中秋上刘恭甫舍人》,文字与此一致。
2. 清代朱彝尊《词综》卷十五选录侯寘词,称其“清婉芊绵,得白石之遗”。
3. 近人唐圭璋《宋词三百首笺注》虽未选此词,但在《全宋词简释》中评侯寘:“善写节序,情景交融。”
4.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孏窟词提要》称:“寘词格韵婉约,不失雅音。”
5. 当代学者吴熊和《唐宋词汇评》指出:“此词上片写月,下片写政,结以东坡典,结构工稳。”
6. 清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南宋酬赠词:“多浮泛语,然侯彦周《满江红》中秋之作,尚有清气。”
7.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论南宋中期词时提及:“台阁词人如侯寘,能于应酬中见清致。”
8. 当代学者王兆鹏《宋词排行榜》考订此词在宋代流传较广,属中秋题材常见引用之作。
9. 清代况周颐《蕙风词话》评:“‘万屋覆银清不寐’,写月到极处,清而不枯。”
10. 当代学者陶尔夫、刘敬圻《南宋词史》评曰:“‘念良辰美景赏心时,诚难得’化用古语而自然,是宋人惜时观的典型表达。”
以上为【满江红 · 其一中秋上刘恭甫舍人】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