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终日在这临别的岔路口独自徘徊,
因它干涸,我茅斋前的半亩地都长满了青苔。
忽见山上纷乱的云朵随手般变幻莫测,
一场疾雨从浙东飞洒,越过江面而来。
天地间的祥和之气重归于中正平和,
那深潭中的百怪也仿佛被惊动的春雷唤起。
千里之外的稻花想必已焕发出秀美的颜色,
我当在亭台之上,就着清风明月,畅饮醉怀。
以上为【喜雨】的翻译。
注释
临岐:面临歧路,岔路口。此处或指诗人徘徊之地。
裴回:同“徘徊”。
浙东:浙江(钱塘江)以东地区。
一元:指天地万物之本源,天地间的元气。
和气:阴阳调和之气,祥和之气。
中正:不偏不倚,平衡和谐的状态。
百怪苍渊:指深潭中各种神奇的生物,此处泛指蛰伏的自然之力。
蛰雷:惊蛰时节的雷声,能惊醒蛰伏的万物。
以上为【喜雨】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殷尧藩一首描绘久旱逢甘霖的七律。全诗紧扣“喜”字,生动展现了雨前焦灼、雨中壮观及雨后遐思的全过程。首联以“临岐徘徊”与“茅斋生苔”的细节,含蓄道出久旱不雨的烦闷与期盼。颔联描绘雨来之迅疾,以“乱云随手变”写其变幻莫测,以“飞雨过江来”状其磅礴气势,是广为传诵的名句。颈联由实转虚,赋予降雨以深刻的哲学意味,认为雨水使天地元气重归“中正”,并能惊醒蛰伏的生机。尾联则由眼前景生发开去,想象千里稻花因雨而秀,并欲饮酒庆贺,将“喜雨”之情推向高潮,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切与与民同乐的情怀。
以上为【喜雨】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其写景的生动与抒情的深广。诗人善于捕捉自然界的瞬间变化,“山上乱云随手变,浙东飞雨过江来”一联,用“乱”、“飞”、“过”等动词,将云雨的动态、速度与气势描绘得淋漓尽致,极具画面感和力量感。同时,诗人并未停留在对自然现象的简单摹写,而是将其提升到哲学与民生的高度。颈联以“一元和气”对“百怪苍渊”,将一场普通的雨阐释为宇宙秩序的重建与生命力的唤醒,立意高远。结尾的“千里稻花”更是神来之笔,它将一场雨的喜悦,从个人感受扩展到对广阔农田、万千生灵的关怀,体现了儒家士大夫“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博大胸襟。全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格调高昂,是咏雨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喜雨】的赏析。
辑评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 尧藩有《喜雨》诗云:‘ 山上乱云随手变, 浙东飞雨过江来 ’, 脍炙人口。 ” (明确指出殷尧藩的《喜雨》诗,尤其是“山上乱云”一联,广为传诵。)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 殷尧藩诗有葩艳, 微嫌肉丰。 《喜雨》一篇, 颈联‘ 一元和气归中正, 百怪苍渊起蛰雷 ’, 胸次阔大, 殊不易得。 ” (在肯定殷尧藩诗风绮丽的同时,也指出其稍显肥腴的不足,但特别赞赏《喜雨》诗颈联胸怀阔大,非常难得。)
清·黄周星《唐诗快》:“ ‘ 山上 ’、‘ 浙东 ’一联, 画雨景奇确, 从未经人道过。 结语亦旷甚。 ” (称赞颔联描绘雨景奇特而准确,是前人未曾道出之语,同时认为结尾意境旷达。)
以上为【喜雨】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