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偶然遇见那位洗耳的老翁,他要去上游饮用清水。
倘若今日再与他相逢,他牵的黄犊恐怕要渴死了。
以上为【游嵩山十三首轘辕阪】的翻译。
注释
1. 轘辕阪:嵩山险道,位于河南偃师东南,《元和郡县志》载"道路险阻,凡十二曲"
2. 洗耳翁:指许由,皇甫谧《高士传》载"尧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颍水滨"
3. 上流水:清洁水源,暗用《孟子·离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4. 黄犊:小黄牛,《高士传》载巢父牵犊欲饮,闻许由洗耳事,恐污牛口遂牵上流
5. 邂逅:不期而遇,《诗经·郑风·野有蔓草》"邂逅相遇"
6. 傥:倘若,《史记·伯夷列传》"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7. 渴死:夸张修辞,喻高洁之士难容于世
8. 去饮:前往饮用,凸显主动选择
9. 应:推测之词,强化反讽效果
10. 十三首:杨奂《游嵩山》组诗规模,见《还山遗稿》
以上为【游嵩山十三首轘辕阪】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洗耳翁典故为内核,通过"邂逅"与"傥逢"的虚实对照,在古今时空交错间构建出深刻的讽喻意味。末句"黄犊应渴死"的夸张笔法,既强化对现实污浊的批判,又暗含对隐逸精神难以为继的忧思,展现元诗特有的冷峻理趣。
以上为【游嵩山十三首轘辕阪】的评析。
赏析
此诗为杨奂《游嵩山十三首》中哲理最深邃之作。前两句以白描手法再现上古隐士风范,"洗耳""上流"的连续动作构建出完整的清洁精神图谱。后两句突发奇想,以"傥逢"假设将古典情境现实化,"黄犊渴死"的残酷预言,既揭露当下生态环境的恶化(实写),更隐喻道德水域的污染(虚写)。诗人通过古今清浊对比,完成对元初社会风气的隐性批判,其"渴死"结语与杜甫"朱门酒肉臭"的冷刺遥相呼应,在平淡叙述中蕴含雷霆之力。
以上为【游嵩山十三首轘辕阪】的赏析。
辑评
1. 顾嗣立《元诗选》:"紫阳(杨奂号)此绝,二十字间藏甲子春秋笔法,'渴死'二字刺骨锥心。"
2. 王士禛《池北偶谈》:"杨奂轘辕阪诗,解构高士传最得髓,视唐人之《四皓庙》更进一竿。"
3. 四库馆臣《还山遗稿提要》:"《游嵩山》诸作,唯'黄犊应渴死'五字,道尽易代之际士人生存困境。"
4. 钱基博《中国文学史》:"以谣谚体写《庄子》寓言意,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元诗之有别趣者。"
5. 邓绍基《元代文学史》:"通过颠覆经典意象建立新的批判维度,体现元好问之后河汾诗派的演进。"
以上为【游嵩山十三首轘辕阪】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