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石阶旁鲜花映照光彩炫目,朱红门扉整日里长久紧闭。
残余寒意将去却难成眠,香炉烟缕清冷独自袅袅。
辽阳月,秣陵砧,不传音讯只递送离情。
黄金台下忽然惊醒,征人归来之日鬓发已斑白。
以上为【望远行】的翻译。
注释
1. 碧砌:青石台阶,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
2. 镇长扃:长久关闭,冯延巳《鹊踏枝》“朱户清晨”
3. 炉香烟冷:温庭筠《更漏子》“香雾薄,透帘幕”
4. 辽阳:今属辽宁,唐代东北边防重镇,沈佺期《古意》“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5. 秣陵:南京古称,李白《示金陵子》“落花一片天上来”
6. 黄金台:燕昭王筑台招贤,李善注《文选》“黄金台在幽州燕王故城中”
7. 二毛:黑白相间头发,《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8. 征人:戍边将士,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以上为【望远行】的注释。
评析
这是一首怀人词。春光明媚,花团锦簇,闺中人本应来到庭院内饱览春色。可朱门成天紧闭,闺中人足不出户,无心赏春,见出心情极度恶劣。相思至极,便想梦中一见,可梦也难成。愁苦又深一屋。月下砧声阵阵,征人的消息依旧杳然。砧声不仅捣碎了思妇之心,更激起她对远在辽阳的征人的思念。因为明月既照在辽阳也照在家乡,由圆月自然想到要与征人团聚。将辽阳月与秣陵砧场两个空间跨度极大的意象组接在一起,精炼地写出了征人思妇的两 地相思,就像唐人高适的《燕歌行》所写的:“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花空回首。”虽然相互挂念,略感慰藉,但毕竟空闺独守,总是难熬。等到征人归日,彼此都已头发斑白,大好的青春年华虚度,怎不叫人惊叹!
从构思上看,上片是实景,分室内与室外两层。由外而内,依次展现。李璟毕竟是代人写愁,并没有真切的苦闷,因此词的意象色彩鲜明亮丽,不像李煜后期的词作色彩总是那么灰暗沉重。下片是虚拟,空间转换大开大合,构成辽阔的意境。李璟生长富贵,词也带有强烈的富贵色彩。像碧玉、锦绣、黄金装点出的豪华气派,似乎与普通征夫思妇的身份不太协调,而带有他自身生活环境的烙印。不过晚唐五代词不管是写平民还是写贵族,都是把居住环境写得富丽堂皇。炫耀富贵,是五代词人普遍追求的审美风尚。李璟此词正是这种时代风气的体现。
此词以时空交错的蒙太奇手法,构建出闺怨与征戍的双重意境。李璟通过“碧砌花光”的明艳与“朱扉长扃”的幽闭形成视觉反差,在“辽阳月-秣陵砧”的千里映照中,最终以“黄金台惊梦”的戏剧性转折,将个人愁思升华为时代乱离的普遍悲歌。
以上为【望远行】的评析。
赏析
此词在艺术上呈现三重维度:上阕以“花光照眼”的极艳与“朱扉长扃”的极闭制造心理张力,炉烟“自亭亭”的拟人化描写暗喻思妇的孤寂坚守。下阕突转宏阔时空,“辽阳月”与“秣陵砧”的意象对举,既拓展了地理空间,又以月光、砧声这些穿透性意象串联起征夫思妇的异地同悲。结尾“黄金台惊”的典故运用尤见匠心,既暗含对朝廷穷兵黩政策的隐讽,又通过“二毛生”的细节将战争对人的摧残具体化,使全词在婉约中透出历史厚重感。
以上为【望远行】的赏析。
辑评
1.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主《望远行》‘辽阳月,秣陵砧’六字,包举时空,是何等气象!”
2.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词上下阕始丽终凄,‘炉香烟冷’句渐入苍凉,结句更见沉痛。”
3. 龙榆生《南唐二主词叙论》:“重光词源出中主,‘黄金台下’句已开后主亡国哀音之先。”
4. 詹安泰《李璟李煜词》:“‘不传消息但传情’七字,道尽乱世音书隔绝之痛。”
5.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末句化用潘岳《秋兴赋》‘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而感慨更深。”
以上为【望远行】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