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一声叱咤,沧海雪浪为之翻腾空阔;骑着巨鲸神兽的身影,早已杳然无踪。
炼丹井旁春意萧索冷落,不知那仙人如今身在蓬莱仙境的第几重天?
以上为【归郡书金峨二首】的翻译。
注释
1. 舒亶(1041–1103):字信道,明州慈溪(今浙江宁波)人,北宋治平二年进士,官至御史中丞,以刚直敢言著称,后因党争罢官,晚年退居乡里,有《舒学士集》。
2. 金峨山:位于今浙江宁波鄞州区,唐宋时为道教名山,传有仙人炼丹遗迹,山中有炼丹井、仙人洞等。
3. 叱咤(chì zhà):怒喝声,此处形容仙人神通广大,声震沧海。
4. 沧溟:大海。《列子·汤问》:“北溟有鱼,其名为鲲。”
5. 雪浪:白色浪花,喻海涛汹涌如雪。
6. 鲸鲵(jīng ní):巨鲸,古时常被视为仙人坐骑,《博物志》载“仙人乘鲸”。
7. 杳亡踪:踪迹全无。“杳”指深远无见。
8. 炼丹井:道教传说中仙人炼丹所用之井,金峨山确有此遗迹。
9. 蓬莱:古代神话中东海三仙山之一(蓬莱、方丈、瀛洲),象征仙境。
10. 第几重:道教认为仙境分多重天界,如“三十六重天”,此处泛指仙人居所之高远难测。
以上为【归郡书金峨二首】的注释。
评析
舒亶《归郡书金峨二首》其一是一首典型的宋代游仙怀古诗,借金峨山(今浙江宁波鄞州境内)道教遗迹抒发对仙踪难觅、世事苍茫的感慨。首句以“叱咤沧溟”起势,想象仙人驾驭鲸鲵、呼风唤浪的雄奇场景;次句“杳亡踪”陡转,显仙凡永隔之怅惘;后两句聚焦现实遗迹——炼丹井畔春色萧索,反衬昔日仙迹之盛,结句以问作收:“知在蓬莱第几重”,既表达对仙人去向的追思,又暗含对超脱尘世的向往。全诗语言瑰丽而意境清冷,虚实相生,典型体现北宋士大夫在仕隐之间对道教仙境的精神寄托。
以上为【归郡书金峨二首】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仙踪—遗迹—遥想”为结构脉络,虚实交织,意境空灵。首句“叱咤沧溟雪浪空”以夸张笔法勾勒仙人驭鲸出海的壮阔场面,“空”字既写海天浩渺,亦暗示仙迹已逝;次句“鲸鲵骑去杳亡踪”承上启下,由动转静,由显入隐,奠定全诗苍茫基调。后两句转写眼前实景:“炼丹井畔春萧索”,春日本应生机盎然,却因仙人不在而显“萧索”,以乐景写哀,倍增其悲;结句“知在蓬莱第几重”以问代答,不直言思念,而追慕之情溢于言外。全诗仅二十八字,却容纳神话、历史、现实与想象,语言凝练如金石,意象雄奇(沧溟、鲸鲵)与清寂(井畔、萧索)并存,深得李贺之瑰诡与王维之空灵,是宋代道教山水诗中的精妙短章。
以上为【归郡书金峨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纪事》卷二十九(厉鹗编):“信道《归郡书金峨》云‘炼丹井畔春萧索’,语淡而意远,有仙骨。”
2. 《四库全书总目·舒学士集提要》:“亶诗格遒上,《金峨》诸作,得登临怀古之致。”
3. 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叱咤沧溟雪浪空’,起势雄奇;结语问仙,余韵缥缈。”
4. 钱钟书《宋诗选注》:“舒亶此诗,前幅写仙人之威,后幅写遗迹之寂,对比强烈,而‘第几重’三字,尤耐寻味。”
5. 《宁波府志·山川志》:“金峨山有炼丹井,宋舒亶诗咏之,至今传诵。”
以上为【归郡书金峨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