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春色降临南楼积雪消融,惊动了元宵灯会与花期信风。
一番小雨带来些许寒意,独倚栏杆凝望。
莫要再将栏杆频频倚靠,眺望处只见重重烟水迷蒙。
何处才是故国京华?唯见暮云遮掩天际。
以上为【昭君怨】的翻译。
注释
南楼:古楼名,在今湖北鄂城市南。《世说新语》载,晋代庾亮在武昌(即今鄂城)时,感秋夜景色宜人,与殷浩、王胡之等人登楼赏月,清谈吟咏。此处南楼不一定是实指。
灯期:指正月十五元宵灯节。
花信:犹言花期,指开花的消息。
1. 灯期:元宵赏灯期间,宋代元宵灯会为期五日
2. 花信:花期信息,古人将春天分为二十四番花信风
3. 京华:京师汴梁,万俟咏曾任大晟府制撰
4. 暮云遮:化用杜甫《春日忆李白》"江东日暮云"
以上为【昭君怨】的注释。
评析
此词以春寒为背景,通过"雪尽""花信"的节气变迁与"灯期"的人文活动,构建出时空交织的抒情场域。上片"倚阑干"的静态姿势与下片"莫频倚"的自我劝诫形成矛盾张力,在"几重烟水"的空间阻隔与"暮云遮"的视觉障碍中,将思乡之情推向无以复加的深度,体现宋词"含蓄深婉"的审美特质。
以上为【昭君怨】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词写的是登楼怀念友人之情。首句用南楼的典故,就将眼前景色与思念友人之情联系起来。旧地重临,自然别有一番滋味涌上心头。昔年欢聚,已成逝水。何况当此冬春相交、积雪消融、灯节将即、春花欲萌时节?楼外是无边细雨,丝丝欲愁,寒意阵阵,使词人感到分外孤独、凄凉,与回忆中的热烈欢快场面恰成鲜明对照。于是他只能凭栏远眺,长望相思。但是极目所见,只是一派烟水茫茫而已,徒然使人生愁。因此,他觉得还是莫去倚栏为好。他的友人也许是去了京城,但神京路遥,暮云遮断了望远的视线。于是,在这细雨、寒风、阴云中,他只能独自徘徊低吟。词中没有出「愁」字及其他相类词句,但处处生愁。这是由此词所营造的氛围产生的效果。
这首小令在艺术上呈现精妙的心理曲线。起笔"春到南楼"的明朗与"雪尽"的澄澈,暗喻希望萌生;"惊动"二字巧妙连接自然节律与人文庆典,为后续抒情埋下伏笔。"小雨一番寒"的微妙体感,既是生理感受更是心理投射,至此完成由外境向内心的过渡。下片"莫把阑干频倚"的自我告诫,反向强化了倚栏望远的执念;"几重烟水"的层叠意象,既写实景又喻心障;结句"暮云遮"以苍茫景象收束,在空间阻隔中加入时间维度,使望乡之情在黄昏暮色中弥漫为永恒的怅惘。全词最动人处在"频倚"的细节——这个重复性动作,生动揭示出希望与失望交替的心理循环。
以上为【昭君怨】的赏析。
辑评
1.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惊动灯期花信'句,炼'惊动'二字,遂觉灯花皆有情致。末句化少陵诗而情致宛然,不露痕迹。"
2. 沈祖棻《宋词赏析》:"下片四句三层转折:戒倚栏是一层,烟水阻隔是二层,暮云遮掩是三层次,愈转愈深,终至绝望。"
3.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结拍与欧阳修'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同一机杼,然以暮云代春山,更显苍茫无极。"
4. 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此词可见大晟词人炼字之功,'频倚''几重'等虚字运用,尤能曲传心绪波澜。"
以上为【昭君怨】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