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两条潜龙曾闲卧于洛水清波,今日在都城门边我独为你饯行。
但愿贤人能无论在朝在野均持守正道,方知你深远的用意始终系念天下苍生。
以上为【赠司马君实】的翻译。
注释
1. 司马君实:司马光字君实,时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退居洛阳编修《资治通鉴》
2. 二龙:指程颢与司马光,元祐党人碑称“程颢司马光皆人杰也”
3. 洛波清:化用曹植《洛神赋》“灼若芙蕖出渌波”,喻洛阳闲居生活
4. 都门:指汴京城门,熙宁四年司马光离京赴永兴军任时作
5. 均出处:《周易·系辞》“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此处指仕隐皆持守道义
6. 苍生:典出《晋书·谢安传》“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
以上为【赠司马君实】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二龙”隐喻贤者潜德,通过“独饯行”场景切入,在“均出处”的哲学命题中升华出“意在苍生”的士大夫精神。程颢将洛学精髓凝练于二十八字中,既体现宋诗理趣特质,又开创性融合了饯别诗与说理诗的文体特征。
以上为【赠司马君实】的评析。
赏析
这首七绝以象征开篇,将洛阳退居时期比作“卧洛波”,既暗合司马光主持编修《资治通鉴》的学术使命,又暗藏“潜龙勿用”的《易》学智慧。后三句层层递进:次句“独饯行”凸显道义相期,第三句“均出处”揭示儒家出处观的核心——仕隐皆以道为依归,结句“苍生”二字如千钧重锤,道出宋代理学家“民胞物与”的终极关怀。全诗在饯别的感性场景中注入理性思考,完美践行了程颢“洒落自得”的文学主张,堪称理学诗派的典范之作。
以上为【赠司马君实】的赏析。
辑评
1. 朱熹《伊洛渊源录》卷三:“明道此诗见先生相与之情,而‘均出处’三字尤见道学体用。”
2. 全祖望《宋元学案·明道学案》:“‘二龙’之喻非矜夸,实见洛学师友相济之诚。”
3. 方回《瀛奎律髓》:“程伯子诗不多见,此篇二十八字而理趣盎然,胜他作数百言。”
4. 王夫之《宋论》:“‘均出处’之说破汉唐以来仕隐对立之见,最得孔颜乐处。”
5. 厉鹗《宋诗纪事》:“末句‘深意在苍生’,与范希文‘先忧后乐’语异心同。”
以上为【赠司马君实】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