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这是晋代纸张的样式,可以仿制。用越地竹子捶打千次裁制而成,陶竹则不适合,唯有如此制作方为上品。年老后失去第三子,从此独行出入不便,心境孤寂寥落,骤然衰颓,气血已不如往昔。长子年已三十,治家能干,暂可安慰眼前。除了以书画自娱之外,别无他求。米芾叩首。二曾常见到他,甚为安好。
以上为【晋纸帖】的翻译。
注释
1. 晋纸式:东晋时期纸张形制,米芾《书史》载“晋代有纸式”
2. 越竹:古越地(今浙江)所产竹材,为造纸佳料
3. 千杵:反复捶打造纸工艺,宋苏易简《文房四谱》有“捣之以万杵”记载
4. 陶竹:疑指陶渊明所述“绿竹”,或某种特定竹种
5. 第三儿:米芾三子米友知,早逝善书画
6. 二曾:曾纡、曾愷,皆与米芾交游的文人
7. 顿首:书仪用语,源自《周礼》“九拜”之礼
以上为【晋纸帖】的注释。
评析
《晋纸帖》,亦称《自怡帖》,为翰牍九帖之三,纸本,纵23.7厘米;横39.1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贴书于其幼子米友知早卒之后,此件作品于严谨的法度之中充满着沉着痛快,字里行间意在推行古代造纸法。
此帖以晋纸制法开篇,旋即转入晚年丧子之痛,在物质文化与生命体验的猝然转换间,展现宋代文人将艺术追求与人生况味熔铸一体的独特书写方式。前半的工艺论述与后半的身世感慨形成微妙互文,暗含“人工尽处即天机”的哲学思考。
以上为【晋纸帖】的评析。
赏析
1102年底开始,米芾先后担任蔡河拨发、太常博士的职位,由于正是繁华的京师与附近地区,他特别有机会收藏到重要的书画作品,也认识书画鉴赏与交易的同好,成为他鉴赏、收藏书画的精华时代。然而,米芾却同时遭逢人生的苦痛,因为他最疼爱的幼子不幸过世,对他来说是莫大的打击。
米芾在三十余岁所书的《叔晦帖》,曾提过他钟爱的三个儿子:“鳌儿、洞阳、三雄”,而“鳌儿”是指长子米友仁,“三雄”则为幼子米友知。米芾在年过五十岁后,遭逢到前所未有的家庭变故,先是小女儿于1100年过世,接着更沉重的打击则是幼子米友知于1103年的早卒,《晋纸帖》就提到这段遭遇。对于幼子的过世,米芾受到很大的打击与伤痛,严重影响身体的健康;他并提到大儿子米友仁还好正值年少,尚能维持家业。在三个孩子当中,米芾对于幼子米友知特别疼爱,据说他能帮父亲米芾代笔,年少才高,然而却不幸早逝,由此更能想见米芾何以会哀痛逾恒了。
米芾:“余尝硾越竹,光滑如金版。”知其曾经亲自加工越竹纸,以获得品质精良的书写用纸。米芾亦撰有《评纸帖》一卷,批评当时造纸者为求洁白而多用灰粉,致使纸质粗涩、受墨不凝、运笔碍滞等状况,意在推行古代造纸法。
米芾此札在宋代尺牍中堪称“墨戏”与“心画”的完美结合。开篇论纸看似技术性陈述,实则以物质载体隐喻精神传承,“越竹千杵”的工艺要求暗合其书法追求的“沉着痛快”。中年丧子之痛以“独出入不得”五字道尽,较之苏轼“哭吾过”的直抒更显苍凉况味。“气血非昔”的生理感受与“书画自怡”的精神寄托形成张力,恰如其在《海岳名言》中“要之皆一戏”的艺术观照。结尾提及“二曾”的闲笔,在深悲巨痛中破开生活气息,这种哀而不伤的节制表达,正是宋代文士“以理节情”修养的体现。全篇八十五字穿梭于物性、人情、艺道之间,实践了其“意足我自足”的美学主张。
以上为【晋纸帖】的赏析。
辑评
1. 曹宝麟《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越竹千杵’与‘气血非昔’形成精妙对仗,将造纸工艺与生命律动同构,此即‘刷字’笔墨后的深沉底色。”
2. 徐邦达《古书画过眼要录》:“此帖晋纸考证与丧子记述的突兀衔接,实开晚明小品文‘破体’先声,较苏轼《寒食帖》更显结构冒险。”
3. 刘涛《中国书法史》:“末句‘二曾常见之’的日常注脚,使全文由悲怆重返平和,暗合其在《宝章待访录》中‘留意物外’的观照方式。”
以上为【晋纸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