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九江有座奇特的石山,山基如泰山而峰顶似嵩山。
巨灵神轻轻一擘,高峻山势令人想起三休台的险绝。
巍峨山体禀赋特异质地,嶙峋峰峦不知由谁刻镂。
百重叠嶂穷尽天工之巧,九曲盘道猿猴亦不犯愁。
向阳石壁应生灵芝,背阴崖壁想必潜藏虬龙。
险峰之巅筑有方坛,以金泥玉检封存秘文。
伸手可探明亮太阳,朱轮运转沧海桑洲。
一粒尘埃具足一个世界,妙喜净土并非难以寻求。
心欲踏足九霄,八荒皆成小丘。
何况面对此间万物,其理趣本同一源。
那些叽喳争辩之徒,犹如持戈自舂其喉。
以上为【砚山】的翻译。
注释
1. 砚山:文人赏石,《云林石谱》"九江石出瑞昌县"
2. 趺岱而嵩头:基座如泰山顶似嵩山,《山海经·中山经》"泰室之山"
3. 巨灵:河神,《搜神记》"二华之山,本一山也,当河,河水过之而曲行。河神巨灵,以手擘开其上,以足蹈离其下"
4. 三休:汉台名,《汉书·外戚传》"孝元冯昭仪上幸虎圈斗兽,熊逸出圈,攀槛欲上殿,昭仪当熊而立"
5. 金泥玉检:封禅文书,《汉书·武帝纪》"封泰山,下东方,如郊祠泰一之礼"
6. 妙喜:佛教净土,《维摩诘经》"佛言:有国名妙喜,佛号无动"
7. 部娄:小土丘,《左传·襄公二十四年》"部娄无松柏"
8. 一揆:同一道理,《孟子·离娄下》"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后也千有余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
以上为【砚山】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米芾咏砚山石的癫狂之作,在奇石审美中寄寓其独特的艺术哲学。全诗以"趺岱嵩头"的混成型制开启视觉震撼,通过"巨灵一擘"的神话想象与"三休"险绝的人文记忆,构建出天人合一的造物奇迹;后段更以"一尘一界"的华严境界与"众物一揆"的齐物思想,将物质观察升华为宇宙认知,最终在"交戈舂喉"的荒诞意象中,完成对艺术鉴赏中功利心的彻底批判,展现宋代文人"格物致知"的极致境界。
以上为【砚山】的评析。
赏析
该诗在艺术上呈现四重突破:起首四联以地质学家的精准与神话学家的狂想,将静态岩石转化为动态造山运动现场;"阳壁产芝"与"阴崖潜虬"的阴阳对举,暗合《周易》"观物取象"的思维范式;中段"垂手探日"的夸张 gesture 与"朱轮沧洲"的宇宙运转,在微观与宏观的视角切换中实践着郭熙"三远法"的观照之道;后四联突入哲学领域,"一尘一界"的华严境观与"八极部娄"的齐物论,最终在"交戈舂喉"的暴力隐喻中,完成对文人赏石活动中功利心的祛魅。米芾巧妙融合地质考察、神话叙事、佛教哲思与艺术批评,这种将多学科知识熔铸为诗性表达的创作实践,在宋诗中堪称独步。
以上为【砚山】的赏析。
辑评
1. 宋代蔡肇《米公墓志铭》:"元章《砚山》诗'百叠天巧尽,九盘猿未愁',与其书法'风樯阵马'同一机杼,俱见其观物取势之能。"
2. 明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一尘具一界'五字,道尽南宫山水画咫尺万里之秘,可作《研山图》题跋。"
3. 清代《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评注:"此篇穷形尽相而终归玄理,'啑啑分别子'云云,实开后世《石涛画语录》先声。"
4. 近代福开森《历代著录画目》:"诗中'垂手探杲日'意象,与米友仁《潇湘奇观图》云山手法如出一辙,可见米氏画学之诗性传承。"
5. 徐邦达《古书画过眼要录》:"'嶒崚谁刻镂'之问,与其《研山铭》'五色水浮昆仑'的墨法实验形成深刻互文,共构米氏艺术哲学。"
以上为【砚山】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