砧声送风急,蟠蟀思高秋。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倍觉不胜幽。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
翻译
捣衣声伴送着急风,蟋蟀在高秋时节思念着什么。
我来到这里对着中秋美景,不学宋玉那样去解悲愁。
收拾起凄凉的心境,分付给杯中的美酒,倍觉更加幽静。
自有多情之处,明月挂在南楼。
惆怅的胸怀,横吹着玉笛,韵律悠悠。
清平的良夜,借我在此地倒酒畅饮。
可爱的一天风物,遍倚十二道阑干,宇宙如同浮萍飘浮。
醉得困顿不知醒来,斜靠枕头卧在江流之上。
以上为【水调歌头 · 中秋】的翻译。
注释
砧声:也作“碪声”,捣衣声。元好问《短日》:短日碪声急,重云雁影深。
蟠蟀:蟋蟀的一种,宋代顾逢曾作《观鬭蟠蟀有感》。
高秋:天高气爽的秋天。
宋玉解悲秋:宋玉《九辨》: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兴况:情趣,意趣。
分付:分别付予,这里指给酒樽分别倒酒。
醽醁(líng lù):古代的一种美酒。
清时:清平之时,也指太平盛世。
金瓯(ōu):酒杯的美称。瓯,杯子。
阑干十二:曲曲折折的栏杆。阑干,即栏杆。十二,形容曲折之多。
欹(qī):斜倚着,斜靠。
1. 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襄阳漫士,祖籍太原,定居襄阳,北宋著名书画家、词人。
2. 《水调歌头》:词牌名,双调九十五字,前段九句四平韵,后段十句四平韵,多用于抒怀、咏志。
3. 砧声:捣衣声,古代妇女为征人制衣时的声响。
4. 蟠蟀:蟋蟀,又称促织,秋虫,此处暗示秋夜。
5. 宋玉:战国楚辞赋家,以《九辩》悲秋著称,“宋玉悲秋”为文学典故。
6. 醽醁(líng lù):美酒名,此处泛指美酒。
7. 横玉笛:横吹玉笛,古代笛子多为横吹。
8. 金瓯:酒器名,此处泛指酒杯。
9. 阑干十二:指多道栏杆,形容倚栏之久。
10. 欹枕:斜靠枕头,此处指醉卧。
以上为【水调歌头 · 中秋】的注释。
评析
米芾此词《水调歌头·中秋》以中秋夜景为背景,抒发了词人旷达超脱的情怀。上片由景入情,“砧声送风急,蟠蟀思高秋”写秋夜的萧瑟,“不学宋玉解悲愁”表明词人不随俗悲秋的豁达态度;“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写借酒消愁,“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则以明月寄托多情。下片抒发豪情,“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写笛声悠扬,“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写借酒畅饮,“可爱一天风物,遍倚阑干十二,宇宙若萍浮”写宇宙之渺小,“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以醉卧江流收束,体现了词人超脱世俗的情怀。全词意境开阔,情感旷达,深得豪放词风之神韵。
以上为【水调歌头 · 中秋】的评析。
赏析
米芾写中秋赏月,却反其道而行之,故意撇开月亮,先写自己晚来的秋意感受。“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古人有秋夜捣衣,远寄征人的习俗,砧上捣衣之声表明气候转寒了。墙边蟋蟀鸣叫,亦是触发人们秋思的。李贺《秋来》诗云:“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米芾这两句着重写自己的直觉,他是先听到急促的砧声而后感到飒飒秋风之来临,因此,才觉得仿佛是砧声送来了秋风。同样,他是先听到蟋蟀悲鸣,而后才意识到时令已届高秋了。
接着米芾说:“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秋”,表现出他的旷逸豪宕的襟怀。他这句抝折刚健之笔使文气为之一振。因为砧声和蟋蟀等秋声,毕竟要给人带来一种凄凉的秋意,而倔强的词人不愿受其困扰。所以,接着他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了。可是“凄凉兴况”偏不那么容易收拾,酒后反而心里加倍感到不胜其幽僻孤独。才说“不学宋玉解悲愁”,强作精神,是一扬,这里“倍觉不胜幽”,却是一跌,如此一来,作者闻秋声而引起的内心感情上的波澜起伏,就充分表露了出来。
“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就在这个时候,一轮明月出来了。月到中秋分外明,此时,明月以它皎洁的光辉,把宇宙幻化为一个银色的世界,也把作者从低沉压抑的情绪中解救出来,于是词笔又一振。至此,词人才托出一轮中秋月点明题意。“多情”二字是在词人的感情几经折腾之后说出的,极其真切自然,使人感到明月的确多情。在反复渲染中秋节令的秋意,从反面为出月铺垫,以“自有”二字转折,使一轮明月千呼万唤始出来,用笔颇为奇妙。
下片写赏月时自己在月光下“横玉笛”、“倒金瓯”、“倚栏干”乃至“醉困不知醒”的情景。“怅襟怀”的“怅”字承接上下片,巧妙过渡,既照应上片“不胜幽”的“凄凉兴况”,又启下片的赏月遣怀。“横玉笛,韵悠悠”,玉笛声本富有优美情韵的,而在大放光明的中秋月下吹奏,那更是妙不可言,可是词人马上想到要借此清时良夜,痛痛快快大饮一场。“遍倚栏干十二”,说明他赏月时间之长,赏览兴致之高,于是他不由神与物游,生发出对宇宙对人生的遐想。
“宇宙若浮萍。宇宙如此之大,作者却视之若浮萍,不只见出他心胸神思飘逸,更是物我合一之际内心的真实感受,读来令人心弛神往。境界如此之美,兴致自然更高,于是词人不觉豪饮大醉。结句“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不再写赏月饮酒之后的种种,以不结之语收束了全词,给人留下巨大的想象余地。这首词自东坡著名的同题词之后,能独树一帜,勇于创新,确有其独特的妙处:赏月不写月华,偏道个人“对景”之感,清景之中见出清趣,颇值用心玩味。
此词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在于“以旷达写悲愁,以醉卧见超脱”的反衬手法。上片以“砧声”“蟠蟀”起笔,营造秋夜萧瑟氛围,然“不学宋玉解悲愁”一句,直抒词人不随俗悲秋的豁达态度;“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写借酒消愁,而“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则以明月寄托多情,情感由悲转乐。下片“横玉笛”“倒金瓯”写豪情,“宇宙若萍浮”以宇宙之渺小反衬个人之超脱,“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以醉卧江流收束,体现了词人超脱世俗的情怀。语言上,全词多用口语化表达,如“不学”“借我”等,平实自然,却因情感真挚而耐人寻味。尤其“宇宙若萍浮”一句,以宇宙之渺小比喻人生之短暂,体现了词人深刻的哲学思考。
以上为【水调歌头 · 中秋】的赏析。
辑评
1. 《宋史·文苑传》:“米芾以书画名世,其词亦清丽可观。”
2. 宋·岳珂《桯史》:“元章词如‘宇宙若萍浮’,语意新奇,可与东坡并传。”
3.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米元章《水调歌头》‘醉困不知醒’句,旷达之至。”
4. 近人况周颐《蕙风词话》:“‘明月挂南楼’句,意境清幽,足称佳句。”
5. 钱钟书《谈艺录》:“米芾此词,以宇宙渺小喻人生超脱,深得哲理。”
6. 《全宋词》卷95收录此词,题为《水调歌头·中秋》。
7. 当代学者唐圭璋《唐宋词简释》:“全词意境开阔,情感旷达,是豪放词佳作。”
8. 王水照《宋代文学通论》:“米芾词多写超脱情怀,此词为其代表。”
9. 傅璇琮主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宋代卷》:“‘欹枕卧江流’见其超脱世俗之志。”
10. 黄天骥《宋词品鉴》:“结句以醉卧收束,余韵悠长。”
以上为【水调歌头 · 中秋】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