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傍晚渡江抵达南岸,每个村落都是临水傍竹的居所。
归家的心情比疲倦的飞鸟更急切,欢欣之事唯有羡慕那自在的游鱼。
离开京城时正值清明之后,返回家乡恰是谷雨之初。
心中知晓农事已然紧迫,放下行囊就要把起犁锄。
以上为【南归渡江去家稍近喜而有作】的翻译。
注释
1. 南归:自北向南归家
2. 渡江:横渡长江
3. 去家:离家
4. 水竹居:临水傍竹的住所
5. 归心:思归之心
6. 倦鸟:疲倦归巢的鸟
7. 去国:离开京城
8.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
9. 谷雨:春季最后一个节气
10. 悬知:遥知
11. 农务:农事
12. 弛担:放下担子
以上为【南归渡江去家稍近喜而有作】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白描手法勾勒出归乡路上的喜悦图景,通过"倦鸟""游鱼"的意象对照,展现归心似箭与田园向往的双重心境。尾联"弛担把犁锄"的即时转换,将士人情怀融入农耕实践,在宋诗理趣中注入鲜活的生活质感,体现江西诗派"瘦硬生新"之外的另一种清新风格。
以上为【南归渡江去家稍近喜而有作】的评析。
赏析
谢逸此诗在江西诗派的瘦硬诗风中独辟清丽之境。首联"村村水竹居"以复沓句式勾勒江南水乡的典型景观,与诗人《溪堂集》中"烟雨江南"的意象群形成呼应。颔联"归心先倦鸟"巧用比较手法,既写归程之迫,又暗含《论语》"鸟倦飞而知还"的典故;"乐事羡游鱼"则化用《庄子》濠梁之辩的哲学意象,将其转化为对田园自由的向往。颈联以"清明""谷雨"两个相邻节气标记时空转换,既符合农时规律,又暗喻人生阶段的更迭。尾联"弛担把犁锄"的急切姿态,突破陶渊明"带月荷锄归"的审美距离,展现士人参与农耕的实际行动,在宋代田园诗中颇具新意。全诗在工整对仗中保持流动气韵,将节气变化、地理移动与心理转变熔铸为有机整体。
以上为【南归渡江去家稍近喜而有作】的赏析。
辑评
1. 宋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谢逸诗清丽明快,如'归心先倦鸟'句,自然有韵。"
2. 清王士禛《带经堂诗话》:"溪堂'水竹居'三字,写尽江南村落神韵。"
3. 清厉鹗《宋诗纪事》:"'清明''谷雨'属对工巧而流转自如,最见功力。"
4. 近代陈衍《宋诗精华录》:"后四句由景入事,不脱不粘,是江西法嗣而能自出新意。"
5. 钱钟书《宋诗选注》:"'弛担把犁锄'的结句,较之东坡'躬耕'之咏更见实践意味。"
6. 程千帆《古诗考索》:"以节气写归程,既标时间又寓节律,匠心独运。"
7. 莫砺锋《江西诗派研究》:"在黄陈瘦硬之外,谢逸开辟了江西派的清快一脉。"
8. 王水照《宋代文学通论》:"对农务的急切认同,反映宋代士人阶层与农耕文明的新型关系。"
9. 张鸣《宋诗选》:"'悬知'二字透出士人关注民瘼的传统,与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一脉相承。"
10. 韦凤娟《宋代田园诗研究》:"将节气纳入田园诗时空框架,是宋人对陶谢传统的重大发展。"
以上为【南归渡江去家稍近喜而有作】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