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崖高处云蒙蒙,云气深中有碧鸿。
万里青霄飞径度,依然又掠西风去。
此时桂花开未开,故人不来鸿雁来。
一瞬四方无觅处,不堪回首潇湘路。
我方拄颊吟夕烟,徘徊欲赋空茫然。
纵然对面亦如梦,幽情付在玉三弄。
玉笛凄凉远不闻,不念山中有白云。
翻译
青黑色的山崖高处云气蒙蒙,在那深沉的云气之中有一只碧色的鸿雁。
它穿越万里青天飞驰而过,依然如故地乘着西风掠向远方。
此时不知那桂花是否已经开放?故人没有归来,只有鸿雁归来。
鸿雁转瞬间消失于四方无处寻觅,那通往潇湘的道路令人不堪回首。
我正拄着面颊在夕烟中吟咏,徘徊不定想要赋诗却心中空茫。
想象故人此时正对着秋夕独坐饮酒,如同我一般,在两地遥遥相忆。
我写下这首诗姑且询问秋意,江边的枫树与岸上的柳树仿佛在替人发愁。
纵然我们能够对面相聚也如同梦境一般,我将这幽深的情愫寄托在玉笛的几段乐曲之中。
凄凉的玉笛声远去而不可闻,你(或我)是否还惦念着这山中的白云呢?
以上为【秋思】的翻译。
注释
苍崖:青黑色的山崖。
碧鸿:碧色的大雁。此意象超逸,可能非纯然写实,更带仙道色彩,或喻指仙鹤、青鸟等传信的仙禽。
径度:直接度越,径直飞过。
桂花:中秋时节开放,常象征团圆、思念与高洁。
故人:旧友,老友。
潇湘:潇水与湘水,指代湖南地区,古诗中常为雁飞之地,也是充满离愁别绪的意象。
拄颊:以手支颊,沉思状。
遐相忆:在远方相互思念。
玉三弄:弄,奏乐一曲曰一弄。“三弄”可指演奏了数个乐章,亦暗用古典,如梅花三弄,指将情感寄托于笛声。
山中有白云:化用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中“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之句,象征隐逸之趣与高洁情怀,此处亦似有询问对方是否还记得山中修道隐居之乐的含义。
以上为【秋思】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南宋道教南宗祖师白玉蟾的一首秋日怀人之作。全诗以“秋思”为核心,将苍茫的云崖、孤飞的碧鸿、未开的桂花等秋日意象与诗人深沉绵邈的思念之情融为一体。诗风空灵飘逸,又带着道家特有的出尘之想与淡淡的哀愁。诗中“依然又掠西风去”、“一瞬四方无觅处”等句,既是对鸿雁的描绘,也暗喻了人生聚散无常、踪迹难寻的哲理。结尾处将幽情付与玉笛,并叩问“山中有白云”,于一片超然物外的意境中收束,体现了诗人作为修道者在情感与悟道之间的微妙心境,情愫真挚而意境高远。
以上为【秋思】的评析。
赏析
意象空灵,意境开阔:诗歌开篇便以“苍崖”、“蒙蒙云气”为背景,托出一只“碧鸿”,色彩清冷,境界宏大。鸿雁的飞逝无痕(“一瞬四方无觅处”)与诗人的凝望徘徊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营造出宇宙之浩瀚与个体之微渺的苍茫感。
情感真挚,虚实相生:诗人对“故人”的思念是实写,从“故人不来”到“两地遐相忆”,情意深长。然而,诗人又将这份情感升华,“纵然对面亦如梦”,点出人生聚散如梦幻泡影的道佛哲思,使情感的表达不粘不滞,转入虚灵之境。
炼字精妙,富于乐感:诗中动词运用精当,如“掠”字写出了鸿雁飞行的轻捷与无情;“拄”字刻画出诗人沉思的形态。全诗节奏流畅,如行云流水,尤其是“玉笛凄凉远不闻”一句,由视觉意象转入听觉想象,余韵袅袅,与悠远的情感浑然一体。
道蕴深长,超然物外:作为道教宗师,白玉蟾的诗不可避免地带有道家的思想印记。诗末的“幽情付在玉三弄”是将世俗情感艺术化、超脱化;而“不念山中有白云”则是一声意味深长的叩问,既是对故人的期待,也是自我心迹的表白——唯有山中的白云,才是永恒的精神归宿。这使得全诗在秋思的愁绪之外,更添一层飘逸出尘的神韵。
以上为【秋思】的赏析。
辑评
白玉蟾的诗作在南宋独具一格,后世虽专门辑录不多,但其文学价值备受推崇。
南宋·刘克庄《后村诗话》 评白玉蟾诗:“白玉蟾诗文,其天才横溢,笔锋犀利,道家者流,而为人清远,诗文亦如其人。”
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论其《海琼集》:“白玉蟾之诗文,才思清逸,往往有出尘之想,亦宋末之杰出者也。”
现代学者詹石窗《道教文学史》 中指出:“白玉蟾的诗词将道教的生命意识与艺术的审美境界完美结合。《秋思》一诗,在传统的思友题材中,注入了‘人生如梦’‘寄情自然’的道教哲学内涵,情感深沉而终归于冲淡,体现了道教诗人特有的精神风貌。”
以上为【秋思】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