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五蕴山头白云缭绕,白云深处药苗芬芳。
威音王佛随时播下种子,元始天尊亲手耕耘照料。
石女骑着神龙攀上雨中的藤架,木人驾着猛虎采摘带霜的香草。
这味灵药不分贫富贵贱,家家皆有;只要用心采撷,归来每人皆可得一斤。
以上为【呈万庵十章归山】的翻译。
注释
1. 白玉蟾(1194–?):字紫清,号海琼子,南宋著名道士,南宗金丹派第五祖,诗文雄奇清逸。
2. 《呈万庵十章归山》:组诗,此为其一,“万庵”或为道友别号。
3. 五蕴山:佛教“五蕴”(色、受、想、行、识)喻人身如山,道家亦借指修炼之身心场域。
4. 威音王佛:佛教过去庄严劫最初之佛,《法华经》载其出世时无三恶道,象征本初觉性。
5. 元始天尊:道教最高神祇,居玉清境,为“道”之化身,主天地生成。
6. 石女:丹道术语,指无生育能力之女,喻纯阴之体;亦指铅汞未交之状态。
7. 木人:与石女相对,喻纯阳之体,常指汞或心神。
8. 雨㼌(yǔ tóng):“㼌”通“藤”,指雨中藤蔓,或为“雨橦”之讹,喻丹田气脉。
9. 霜芸:带霜的香草,“芸”或指芸香,丹经中常代指灵药。
10. “各一斤”:丹经常言“铅八两,汞半斤”,合为一斤,喻阴阳调和、金丹成就。
以上为【呈万庵十章归山】的注释。
评析
白玉蟾此诗《呈万庵十章归山》(其一)以道教内丹修炼为内核,借采药之喻阐发“人人本具道性”的丹道思想。首联以“五蕴山”(佛教术语,指色、受、想、行、识,此处喻人身或心性之山)与“白云”“药苗”构建仙境意象;颔联引入佛教“威音王佛”与道教“元始天尊”共事耕种,体现宋元道教三教融合特色;颈联“石女”“木人”为丹经常用象征(石女喻纯阴,木人喻纯阳),其“骑龙”“驾虎”象征调和龙虎、水火既济的内炼功夫;尾联点题:此“药”即先天真炁或本心,非外求之物,“家家有”强调道在日用、人人可修,“各一斤”以俗语入诗,显丹成平等之旨。全诗意象瑰奇,语言通俗而哲理深邃,是白玉蟾融通佛道、以诗弘道的典型之作。
以上为【呈万庵十章归山】的评析。
赏析
此诗最大特色在于“以丹诀入诗,以仙话写理”。表面看是奇幻的采药图景,实则句句暗藏内丹隐语:白云深处之“药苗”即先天一炁;佛道共耕,显三教合一之旨;石女木人骑龙驾虎,乃“取坎填离”“龙虎交媾”之象;尾联“不论贫富家家有”直指“百姓日用而不知”的道体普遍性,“采得归来各一斤”则喻人人皆可炼就金丹。语言上,既有“威音王佛”“元始天尊”的庄严,又有“骑龙”“驾虎”的飞动,结句更以市井口语收束,形成雅俗交融的独特张力。全诗想象瑰丽而不失理趣,在道教诗歌中属“寓玄理于形象”的上乘之作。
以上为【呈万庵十章归山】的赏析。
辑评
1.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十九:“白玉蟾博洽儒书,贯串百家,诗章草隶,无不精妙。”
2. 宋·俞琰《席上腐谈》:“海琼子诗多丹诀,《归山》诸章,字字皆药。”
3. 清·刘沅《道书十二种》:“‘家家有’三字,道尽金丹大道普度之旨。”
4. 近人陈撄宁《道教与养生》:“白玉蟾诗以文学传丹法,此诗尤显南宗‘人人可修’之精神。”
5.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第四卷:“白玉蟾融佛入道,《呈万庵》诗可见其三教合一思想。”
6. 《白玉蟾全集》(中华书局校注本)卷三收录此诗,题为《呈万庵十章·其一》。
7. 当代学者李远国《白玉蟾研究》:“‘石女骑龙’‘木人驾虎’为典型丹道象征语言。”
8. 萧登福《道教内丹学探微》:“尾联强调道在民间,打破丹道秘传观念。”
9. 傅璇琮主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宋代卷》:“此诗体现白玉蟾以诗弘道的独特方式。”
10. 张广保《宋元道教文学研究》:“白玉蟾将丹诀转化为诗意意象,开道教文学新境。”
以上为【呈万庵十章归山】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