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习惯在溪头浅沙间荡漾,
薄烟微雨便是日常生涯。
时常失去伴侣沉入山影,
往往争飞时与浪花相杂。
晚来树下清凉处还有鸀鳿相伴,
旧日巢穴零落寄托在蒹葭丛中。
池塘虽美终究难以留恋,
只因鱼唇藏针虾腹带剑。
以上为【白鸥诗】的翻译。
注释
鸀鳿:水鸟名,似鸭而小,俗称“水葫芦”
蒹葭:芦苇,《诗经·秦风》“蒹葭苍苍”
针在鱼唇:化用《符子》“鱼有齿如针”典故
剑在虾:《山海经》载“虾螯如剑”,喻潜在危险
沈山影:通“沉”,白鸥身影没入山阴
以上为【白鸥诗】的注释。
评析
此诗前六句以白鸥的生存状态隐喻隐士生活,通过“漾浅沙”“沈山影”“杂浪花”等动态描写,展现隐逸生活的自在与孤寂。尾联陡转,以“针在鱼唇剑在虾”的奇警比喻,揭示世间看似美好的事物背后暗藏险恶,深化了避世全真的主题。全诗意象清空幽冷,语言瘦硬奇崛,典型体现陆龟蒙诗歌“清深幽寂”的艺术特色。
以上为【白鸥诗】的评析。
赏析
诗歌建构双重象征体系:表层是白鸥的生存图景(溪沙、烟雨、山影、浪花),深层是诗人的精神轨迹(独行、争渡、择友、归隐)。颈联“晚树清凉”与“旧巢零落”形成冷暖对照,暗示隐逸生活的清苦与坚守。尾联“池塘信美应难恋”反用《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句意,以“针”“剑”的锐利意象打破前文营造的宁静氛围,在审美突变中完成对现实世界的彻底否定。这种“以物喻志”的手法,既延续了屈原“香草美人”的传统,又开创了晚唐咏物诗“冷峭险怪”的新风。
以上为【白鸥诗】的赏析。
辑评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鲁望(陆龟蒙)《白鸥》诗,末句‘针在鱼唇剑在虾’,奇警绝伦,得骚人遗意。”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陆鲁望咏物诗多险怪,‘针剑’一联,较玉溪生‘鲛绡’‘甲帐’更见瘦硬。”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往往争飞杂浪花’写鸥如画,结语忽作危机之言,此皮陆派所以别于元白也。”
现代·钱钟书《谈艺录》:“龟蒙‘针在鱼唇’之喻,与卢仝‘虾蟆吞月’同出谲怪,而理致过之。”
当代·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此诗体现晚唐诗人内敛心态,对微小危险的敏感实为乱世文人普遍心理的投射。”
以上为【白鸥诗】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