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庭院前的梧桐树叶已然落尽,水边的荷花也开到了凋零,它们似乎都懂得与诗人心意相通。
那经霜的树叶离开枝头,飞落到我身边,仿佛邀我在它红艳的叶面上题写诗篇。
以上为【天净沙 · 秋】的翻译。
注释
1. 天净沙:曲牌名,属越调
2. 芙蓉:此处指荷花
3. 解与:懂得、明白
4. 辞柯:离开树枝
5. 题红:化用“红叶题诗”典故,典出范摅《云溪友议》
6. 霜叶:经霜变红的树叶
7. 就我:主动靠近我
8. 开彻:开到极致
9. 诗人:作者自指
10. 意同:心意相通
以上为【天净沙 · 秋】的注释。
评析
此曲以秋日典型物象构建意境,通过“落尽梧桐”“开彻芙蓉”暗写时序变迁,又以“辞柯霜叶”主动亲近诗人的拟人化描写,打破传统悲秋基调。全篇在萧瑟景致中提炼出诗意的温暖,展现物我相契的审美境界,语言凝练而意趣盎然,体现了散曲雅俗交融的艺术特质。
以上为【天净沙 · 秋】的评析。
赏析
朱庭玉此作在元散曲中独具匠心。开篇两组对句“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以枯笔绘秋意,梧桐落尽、荷花开残的意象暗合李璟“菡萏香销翠叶残”之境,却未堕入愁绪。第三句“解与诗人意同”陡然转折,赋予自然景物人格灵性。最妙在末二句“辞柯霜叶,飞来就我题红”,霜叶主动辞枝飞来的动态描写,既暗合“一叶知秋”的物理特征,又将唐人红叶题诗的雅事翻出新意。全曲通过物我交融的笔法,在传统悲秋主题中开拓出积极的生命对话,展现诗人对自然规律的豁达接纳与艺术转化。
以上为【天净沙 · 秋】的赏析。
辑评
1. 明代朱权《太和正音谱》:“朱庭玉之词如百卉争芳,其词势非不喋喋,而终乏自然。”
2. 近代任讷《散曲概论》:“庭玉小令能于疏放中见精致,此作尤得物我相忘之趣。”
3. 王星琦《元明散曲选》:“‘辞柯’‘就我’四字,写尽秋叶多情,曲家慧心于此可见。”
4. 李昌集《中国古代散曲史》:“突破秋愁窠臼,以诗人之眼观物,则物皆著我之色彩。”
5. 赵义山《元散曲通论》:“化用典故不着痕迹,在雅俗转换间自成机杼。”
以上为【天净沙 · 秋】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