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回波曲啊,此时唱我沈佺期,
我曾被流放岭南,幸得活着归来。
我的身份和名声已然得到记录与承认,
但代表官职的袍服和象牙笏板,却还未恢复我昔日的绯色。
以上为【回波乐】的翻译。
注释
回波乐:唐代教坊曲名,后为词牌之一。是一种在酒宴上即兴创作的短歌,常带谐谑意味。
尔时:此时。
岭外:指五岭以南地区,即岭南。唐代常为流放罪臣之地。
生归:活着回来。
齿录:收录,录用。指被重新列入官员名册。
袍笏:官袍和手板(笏),是官员上朝的用具。
牙绯:象牙笏板和绯色官袍。唐代五品以上官员穿绯袍、执象牙笏。
以上为【回波乐】的注释。
评析
此诗创作于一个特殊的宫廷场合。据唐代孟棨《本事诗》记载,唐中宗李显曾举办宴会,命群臣创作《回波乐》词,并要求内容要诙谐有趣。沈佺期便借此机会创作了此诗。
背景与意图:沈佺期此前因依附张易之而被流放岭南骓州,后虽遇赦召回,但官职未复。这首诗正是他在这个公开场合下,以幽默自嘲的方式,向皇帝委婉地请求恢复官位。
内容分析:首句“回波尔时佺期”紧扣曲调要求,点名自己。次句“流向岭外生归”简述了自己不幸与侥幸的经历,意在引发同情。后两句则直接点明诉求:“身名已蒙齿录”是感谢皇恩,承认自己已被宽恕并重回官员名册;但“袍笏未复牙绯”则道出核心问题——他尚未恢复昔日穿着绯色官袍、手持象牙笏板的五品以上官员的荣耀与实职。
艺术手法:全诗采用六言体,符合《回波乐》的曲调格式。语言看似朴实直白,实则精心设计。在“诙谐”的外衣下,包裹着严肃的诉求,既符合宴会要求,又达到了个人目的,可谓巧妙至极。
以上为【回波乐】的评析。
赏析
这首小诗的价值在于其作为“场合文学”的典型性,以及它所反映的唐代文人仕宦文化。
场合文学的典范:它完美地展示了诗歌在唐代社会中的实际交际功能。诗人利用宫廷宴会的规则,将个人诉求融入符合场合要求的创作中,实现了艺术性、功能性与场合规定性的统一。
含蓄而精准的表达:诗人没有痛哭流涕地诉苦,也没有直言不讳地索官,而是通过“已蒙”与“未复”的对比,含蓄又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处境和愿望。这种不卑不亢、机智得体的表达,是其最终能打动皇帝的关键。
历史与人生的缩影:短短四句,浓缩了沈佺期个人的宦海浮沉,也折射出当时政治斗争的残酷与文人命运的无常。它不仅仅是一首讨官的诗,更是一页微型的个人史与官场现形记。
以上为【回波乐】的赏析。
辑评
唐·孟棨《本事诗·嘲戏第七》:“沈佺期以罪谪,遇恩,复官秩,朱绂未复。尝内宴,群臣皆歌《回波乐》,撰词起舞,因是多求迁擢。佺期词曰:‘回波尔时佺期……’中宗即以绯鱼赐之。”
译文:沈佺期因获罪被贬谪,遇到恩赦,恢复了官阶,但绯色官服(相应的实职)还未恢复。曾在宫中参宴,群臣都唱《回波乐》,作词起舞,趁机大多请求升迁。沈佺期的词说:“回波尔时佺期……”唐中宗随即把绯袍和鱼袋赏赐给了他。
说明:此记载明确了此诗的创作背景、目的和立竿见影的效果,是理解本诗最关键的直接史料。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沈佺期《回波乐》……其词虽俳,情亦可悯。”
译文:沈佺期的《回波乐》……它的词句虽然是诙谐戏谑的,但其中的情由也值得怜悯。
说明:此评点出了诗歌外表(俳谐)与内核(悲悯)的矛盾统一,肯定了其情感的真实性。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沈詹事《回波乐》……弄笏袍复,亦自风流。”
译文:沈詹事(指沈佺期)的《回波乐》……(通过此诗)使得笏板官袍得以恢复,这件事本身也显得风流洒脱。
说明:此评从文人风度的角度,赞赏了沈佺期借此诗达成目的这一行为本身所体现出的机智与洒脱。
以上为【回波乐】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