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端

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字正已,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出自赵郡李氏东祖。嘉祐从侄。少居庐山,师从名僧皎然学诗。大历五年中进士,后历任秘书省校书郎、终官杭州司马。晚年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约卒于兴元元年(公元784年)之后数年。...

全部 唐朝 宋朝 元朝 汉朝 明朝 清朝

东门垂柳长,回首独心伤。


日暖临芳草,天晴忆故乡。


映花莺上下,过水蝶飞扬。

蓬荜春风起,开帘却自悲。


如何飘梗处,又到采兰时。


明镜方重照,微城寄一辞。

雁塞日初晴,狐关雪复平。


危楼缘广漠,古窦傍长城。


拂剑金星出,弯弧玉羽鸣。

东城攀柳叶,柳叶低着草。


少壮莫轻年,轻年有衰老。


柳发遍川冈,登高堪断肠。

去者不可忆,旧游相见时。


凌霄徒更发,非是看花期。


倚玉交文友,登龙年月久。

谢家门馆似山林,碧石青苔满树阴。


乳鹊眄巢花巷静,鸣鸠鼓翼竹园深。


桔槔转水兼通药,方丈留僧共听琴。

成名不遂双旌远,主印还为一郡雄。

赤叶黄花随野岸,青山白水映江枫。

巴人夜语孤舟里,越鸟春啼万壑中。

愁心一倍长离忧,夜思千重恋旧游。


秦地故人成远梦,楚天凉雨在孤舟。


诸溪近海潮皆应,独树边淮叶尽流。

青春都尉最风流,二十功成便拜侯。


金距斗鸡过上苑,玉鞭骑马出长楸。


熏香荀令偏怜少,傅粉何郎不解愁。

才子神骨清,虚竦眉眼明。


貌应同卫玠,鬓且异潘生。


初戴莓苔帻,来过丞相宅。

少寻道士居嵩岭,晚事高僧住沃洲。


齿发未知何处老,身名且被外人愁。


欲随山水居茅洞,已有田园在虎丘。

旧住衡山曾夜归,见君江客忆荆扉。


星沉岭上人行早,月过湖西鹤唳稀。


弱竹万株频碍帻,新泉数步一褰衣。

名卿步月正淹留,上客裁诗怨别游。


素魄近成班女扇,清光远似庾公楼。


婵娟更称凭高望,皎洁能传自古愁。

玉垒城边争走马,铜鞮市里共乘舟。


鸣环动佩恩无尽,掩袖低巾泪不流。


畴昔将歌邀客醉,如今欲舞对君羞。

窗中忽有鹤飞声,方士因知道欲成。


来取图书安枕里,便驱鸡犬向山行。


花开深洞仙门小,路过悬桥羽节轻。

南陌晴云稍变霞,东风动柳水纹斜。


园林带雪潜生草,桃李虽春未有花。


幸接上宾登郑驿,羞为长女似黄家。

汉主金门正召才,马卿多病自迟回。


旧山暂别老将至,芳草欲阑归去来。


云在高天风会起,年如流水日长催。

鸟鸣花发空山里,衡岳幽人藉草时。


既近浅流安笔砚,还因平石布蓍龟。


千寻楚水横琴望,万里秦城带酒思。

高僧居处似天台,锡杖铜瓶对绿苔。


竹巷雨晴春鸟啭,山房日午老人来。


园中鹿过椒枝动,潭底龙游水沫开。

姓氏不书高士传,形神自得逸人风。


已传花洞将秦接,更指茅山与蜀通。


懒说岁年齐绛老,甘为乡曲号涪翁。

青青麦垄白云阴,古寺无人新草深。


乳燕拾泥依古井,鸣鸠拂羽历花林。


千年驳藓明山履,万尺垂萝入水心。

方塘似镜草芊芊,初月如钩未上弦。


新开金埒看调马,旧赐铜山许铸钱。


杨柳入楼吹玉笛,芙蓉出水妒花钿。

与君桂阳别,令君岳阳待。


后事忽差池,前期日空在。


木落雁嗷嗷,洞庭波浪高。

水国叶黄时,洞庭霜落夜。


行舟闻商估,宿在枫林下。


此地送君还,茫茫似梦间。

忆妾初嫁君,花鬟如绿云。
回灯入绮帐,对面脱罗裙。


折步教人学,偷香与客熏。

妾本舟中客,闻君江上琴。


君初感妾叹,妾亦感君心。


遂出合欢被,同为交颈禽。

襄阳堤路长,草碧杨柳黄。
谁家女儿临夜妆,红罗帐里有灯光。


雀钗翠羽动明珰,欲出不出脂粉香。

白马逐朱车,黄昏入狭斜。
柳树乌争宿,争枝未得飞上屋。


东房少妇婿从军,每听乌啼知夜分。

李陵初送子卿回,汉月明明照帐来。


忆著长安旧游处,千门万户玉楼台。

金壶漏尽禁门开,飞燕昭阳侍寝回。


随分独眠秋殿里,遥闻语笑自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