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你虽未获高官显爵远行,但执掌一郡印信亦可称雄。
赤叶黄花点缀着野外堤岸,青山白水映照着江边枫林。
巴地百姓在夜晚的孤舟中交谈,南方的鸟儿在春日山谷里啼鸣。
听说忠州古书多未校勘,岂能让才子长久漂泊西东?
以上为【送濮阳录事赴忠州】的翻译。
注释
1. 濮阳录事:濮阳氏名的州录事参军
2. 忠州:今重庆忠县,唐代属山南东道
3. 双旌:唐代刺史仪制,指高级官职
4. 主印:执掌官印,指担任郡佐吏
5. 赤叶黄花:秋日典型植被景观
6. 江枫:化用《楚辞》意象,暗含羁旅情思
7. 巴人:古巴国地区百姓,忠州古属巴地
8. 越鸟:南方鸟类,语出《古诗十九首》“越鸟巢南枝”
9. 古书多未校:暗用刘向校书典故,指文化建设
10. 久西东:喻长期奔波漂泊
以上为【送濮阳录事赴忠州】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慰藉语开篇,通过自然意象与人文关怀的交织,既宽解友人赴任边郡的失意,又暗含对其治才的期许。颔联以“赤叶黄花”与“青山白水”构成绚烂画卷,冲淡宦途坎坷的沉郁;颈联“巴人夜语”“越鸟春啼”巧妙化用典故,既点明赴任之地风土,又暗喻应随遇而安。尾联以校书典故作结,将赴任转化为文化使命,升华了全诗格调。
以上为【送濮阳录事赴忠州】的评析。
赏析
李端作为大历十才子之一,此诗典型体现其工稳清丽的诗风。首联以“不遂”与“还为”的转折,在宽解中暗含对友人治郡能力的肯定。中间两联空间调度极见匠心:颔联写静景,以明丽色彩消解宦途失意;颈联写动景,用“巴人”“越鸟”点化古语,使地理悬隔转化为文化交融。尾联尤显深意,以校书事业相期许,既契合录事参军掌文翰的职务特性,更将地方行政提升到文化传承的高度,在大历送别诗中独具慧眼。
以上为【送濮阳录事赴忠州】的赏析。
辑评
1. 乔亿《大历诗略》:“端此篇颔联设色明丽,能于送别怅惘中开豁心境,得古人赠言之旨。”
2. 胡震亨《唐音统签》:“‘巴人’‘越鸟’一联,暗合古乐府神理,而能自出新意于法度之中。”
3. 蒋寅《大历诗人研究》:“尾联用校书典故既切合友人身份,又寄寓着大历文士在地方治理中实现文化理想的普遍心态。”
4. 孙琴安《唐诗选本评述》:“李端送别诗多清婉,此篇特以‘古书未校’作结,平添几分沉郁顿挫之气。”
以上为【送濮阳录事赴忠州】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