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诗脉

从《诗经》的婉转起调,到楚辞的瑰丽奇崛;从建安风骨的慷慨悲凉,到盛唐气象的恢弘壮阔;两宋词心的细腻精微,乃至明清诗坛的百家争鸣。云对雨古诗网沿着三千年诗歌长河溯源而行,带您品读百家经典,感悟诗家心路,见证中华文脉如何在一代代诗人的笔墨间流转生辉,铸就不朽的文学丰碑。

全部 唐朝 宋朝 元朝 汉朝 明朝 清朝

山中何所有,云气长悠悠。
院中何所有,书册满高楼。


登楼看云复看书,千古万古同卷舒。

曾依岳麓听鸣泉,亦泛朱陵石鼓船。


所欠平生惟白鹿,暮年来此岂非天。

八月南豅夜,遥知聚德星。


航溪不用楫,解榻卧长瓶。


上下知何往,违离忆屡经。

江湖契阔四年别,涧谷经行五日留。


扑扑落梅啼鸟换,离离荒草昔人愁。


馀寒漫自青山老,稍霁当同绿水游。

几年来往柯山下,合到桥南书院中。


邂逅立谈知地胜,从容抵掌见诗穷。


心情信自一廛足,眼力从他万马空。

欲浮一舸过东吴,小泊桥南兴有馀。


尽道久悬高士榻,岂知重见故人车。


诗家情味从来别,书院言谈分外舒。

竹林彼一时,仲容乃此游。


寥寥千载后,忍曰为良谋。


古人心匪遐,用舍多风流。

蝌斗秦皆废,灵光鲁独存。


豆笾漂海国,丹雘暗淮村。


苔藓花侵础,蒲芦叶拥门。

顺流无风江更急,岁暮归人浩难絷。


所思只隔江上村,乱树参差不容入。


忆昨扁舟溯云梦,触热千里能相送。

玉槛银潢接颍川,肯堂新沐帝恩偏。


奏诗早擅河间誉,好学今称卫武贤。


东壁赐书光列邸,西斋留客咏初筵。

合江亭外雨丝丝,地胜难逢似有期。


三哲庙深丛桂老,二翁碑古小山奇。


云屯两岸螭头现,江抱孤城燕尾岐。

千载西湖今可书,梅花香里素王居。


乾坤有意留斯境,尘土何曾污太虚。


山鬼亦知明礼乐,涛声自洗宋奸谀。

昔年曾此公壶觞,三十年来半已忘。


忽向雪泥重闻讯,剧怜泡影太匆忙。


乌衣零落门庭换,铜狄摩挲感慨长。

旧游过眼总云烟,又向吴中借一廛。


韩愈偶成进学解,屈原聊赋卜居篇。


高登坛坫虽非分,暂寄琴书亦是缘。

早厌人间腐鼠,要希云外飞皇。
羲和不肯系朝阳。
任向鬓边来往。

鸣蝉泊雨晴云湿。
游龙剪岸涪江碧。
气候尔和平。

严风吹衣落南土,手批■猱藉封虎。


缘山跨谷三里城,架竹编茆百家聚。


天公似为羁人谋,闭藏佳境城东陬。

天运驱人人不觉,古道违时时不学。


王相随胫回荆山,昭质依然未经琢。


因思胥靡逢殷宗,精神动悟声气从。

天阔山头头,江空石齿齿。


清霜肃宇宙,物物露根柢。


是开明年春,万汇从此始。

远聘羊裘到汉庭,竟忘龙衮略仪刑。


先生不为干人爵,太史何劳奏客星。


潮上严滩浮海白,山连禹穴入云青。

水自茫茫山自青,荒祠千载寄精灵。


道人已作黄冠客,不着儒衣拜考亭。

自从删述来,诗道几更变。


骚些无遗声,汉魏起群彦。


谢绝及宋沈,入眼已葱茜。

千载山堂倚故墟,儿童能识紫阳朱。


乡贤依附襟裾末,县令周旋俎豆馀。


恩典近延徽国谱,奎文犹刻理宗书。

泠泠梓水源,郁郁青山趾。


中有两书堂,如鹄东西峙。


为问作者谁,吾宗有先子。

圣门千载鹤山翁,再拜庭前思不穷。


老桧尚疑含古雪,残梅犹自领春风。


故乡西望桑榆远,敕使南来俎豆丰。

一堂开近水云矶,四面波光翠作围。


吞墨巨鱼应识字,入帘幽鸟亦忘机。


饮便酒色漙清露,坐爱书声送落晖。

月上前山久,怀人坐夜深。


乱蛙鸣暗浦,一猰叫空林。


野屐东西惯,尘编岁月侵。

授简三原后院东,南阳爱士似王公。


衣冠坐满凝香处,桃李阴连讲幄中。


洛守自能求贾谊,蜀人谁不颂文翁。

人传谏议名,不识徵君宅。


嵩云无世情,飞入窗间白。

路转峰回处,苍松各不群。


一溪都见底,五老尚横云。


海外多奇字,山中只旧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