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解读经典诗词,感受字里行间的意境与情感。
nǐ dá mó hé shàng sòng èr shǒu。
拟达摩和尚颂二首。
huì néng。
慧能。
xīn dì zhèng huā fàng,
心地正花放,
wǔ yè zhú gēn suí。
五叶逐根随。
gòng xiū bō rě huì,
共修般若惠,
dāng lái fú pú tí。
当来佛菩提。
以上为拟达摩和尚颂二首的拼音版。
慧能 · 唐代 · 文
禅者智隍,初参五祖,自谓已得正受,庵居长坐,积二十年。师弟子玄策,游方至河朔,闻隍之名,造庵问云:“汝在此作什么?”隍曰:“入定。”策云:“汝云入定,为有心入耶?无心入耶?若无心入者,一切无情草木瓦石,应合得定。
“何名圆满报身?譬如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莫思向前,已过不可得,常思于后,念念圆明,自见本性。善恶虽殊,本性无二。
师一日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馀人,吾灭度后,各为一方师,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忽有人问汝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
僧志道,广州南海人也,请益曰:“学人自出家,览《涅槃经》十载有馀,未明大意,愿和尚垂诲。”师曰:“汝何处未明?”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于此疑惑。”师曰:“汝作么生疑?”曰:“一切众生皆有二身,谓色身法身也。
师示众云:“此门坐禅,元不看心,亦不看净,亦不是不动。若言看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看也。若言看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看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看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①。
慧能 · 唐代 · 诗
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
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
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
刘克庄 · 宋代 · 诗
八斛四斗舍利,一丈六尺金身。右胁已寂已灭,双趺是妄是真。
王世贞 · 明代 · 诗
奉寝传遗教,分香更系情。履犹明主迹,弦是向时声。寂寞无新故,荣华有重轻。
王恭 · 明代 · 诗
萍梗飘飘未遇时,此怀唯有故人知。离心几度曾相梦,交态于今更不疑。黄菊青樽谁共榻,白云高馆独垂帷。
徐熥 · 明代 · 诗
曾向东阿酒肆逢,重来相见未从容。帆飞炎海三秋月,门掩青山半夜钟。客路迎人惟柳色,贫交赠别只芙蓉。
欧大任 · 明代 · 诗
一代名家大雅新,胎簪山色尚嶙峋。紬书石室今良史,典秘兰台有世臣。策杖我寻浉水月,挥鞭君醉蓟城春。
卢龙云 · 明代 · 诗
停舟几夜宿寒原,雪后登临感慨存。古庙相传祠漂母,旅游曾忆重王孙。千金孰意当年赐,一饭难忘未遇恩。
宋庠 · 宋代 · 诗
问君何事拙谋身,竹坞溪斋养钝人。白鹭仪形闲照水,野莺言语乱嘲春。半生已悔婴朝绂,万境方将付客尘。
汤惠休 · 南北朝代 · 诗
琼台彩楹,桂寝雕甍。金闺流耀,玉牖含英。香芬幽蔼,珠彩珍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