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
大师先天二年癸丑岁,八月初三日,于国恩寺斋罢,谓诸徒众曰:“汝等各依位坐,吾与汝别。
”法海白言:“和尚留何教法,令后代迷人得见佛性?”师言:“汝等谛听,后代迷人,若识众生,即是佛性。
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
”法海白言:“和尚留何教法,令后代迷人得见佛性?”师言:“汝等谛听,后代迷人,若识众生,即是佛性。
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
神龙元年上元日,则天中宗诏云:“朕请安秀二师宫中供养,万机之暇,每究一乘。
二师推让云:‘南方有能禅师,密授忍大师衣法,传佛心印,可请彼问。
’今遣内侍薛简,驰诏请迎,愿师慈念,速赴上京。
二师推让云:‘南方有能禅师,密授忍大师衣法,传佛心印,可请彼问。
’今遣内侍薛简,驰诏请迎,愿师慈念,速赴上京。
时祖师居曹溪宝林,神秀大师在荆南玉泉寺,于时两宗盛化,人皆称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二宗顿渐之分,而学者莫知宗趣。
师谓众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种,见有迟疾。
何名顿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
师谓众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种,见有迟疾。
何名顿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
禅者智隍,初参五祖,自谓已得正受,庵居长坐,积二十年。
师弟子玄策,游方至河朔,闻隍之名,造庵问云:“汝在此作什么?”隍曰:“入定。
”策云:“汝云入定,为有心入耶?无心入耶?若无心入者,一切无情草木瓦石,应合得定。
师弟子玄策,游方至河朔,闻隍之名,造庵问云:“汝在此作什么?”隍曰:“入定。
”策云:“汝云入定,为有心入耶?无心入耶?若无心入者,一切无情草木瓦石,应合得定。
“何名圆满报身?譬如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
莫思向前,已过不可得,常思于后,念念圆明,自见本性。
善恶虽殊,本性无二。
莫思向前,已过不可得,常思于后,念念圆明,自见本性。
善恶虽殊,本性无二。
“善知识,既忏悔已,与善知识发四弘誓愿,各须用心正听: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
善知识,大家岂不道众生无边誓愿度,恁么道,且不是慧能度。
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
善知识,大家岂不道众生无边誓愿度,恁么道,且不是慧能度。
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
师示众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
定慧一体,不是二。
定是慧体,慧是定用。
定慧一体,不是二。
定是慧体,慧是定用。
一日,韦刺史为师设大会斋,斋讫,刺史请师升座,同官僚士庶肃容再拜,问曰:“弟子闻和尚说法,实不可思议,今有少疑,愿大慈悲特为解说。
”师曰:“有疑即问,吾当为说。
”韦公曰:“和尚所说,可不是达摩大师宗旨乎?”师曰:“是。
”师曰:“有疑即问,吾当为说。
”韦公曰:“和尚所说,可不是达摩大师宗旨乎?”师曰:“是。
次日,韦使君请益。
师升座,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复云: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
师升座,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复云: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
师入塔后,至开元十年,壬戌八月三日,夜半,忽闻塔中如拽铁索声,众僧惊起。
见一孝子从塔中帝释献衣走出,寻见师颈有伤,具以贼事闻于州县。
县令杨侃,刺史柳无忝,得牒切加擒捉。
见一孝子从塔中帝释献衣走出,寻见师颈有伤,具以贼事闻于州县。
县令杨侃,刺史柳无忝,得牒切加擒捉。
大师七月八日,忽谓门人曰:“吾欲归新州,汝等速理舟楫。
”大众哀留甚坚。
师曰:“诸佛出现,犹示涅槃,有来必去,理亦常然。
”大众哀留甚坚。
师曰:“诸佛出现,犹示涅槃,有来必去,理亦常然。
师于太极元年壬子,延和七月,命门人,往新州国恩寺建塔,仍令促工。
次年夏末落成。
七月一日,集徒众曰:“吾至八月,欲离世间,汝等有疑,早须相问,为汝破疑,令汝迷尽。
次年夏末落成。
七月一日,集徒众曰:“吾至八月,欲离世间,汝等有疑,早须相问,为汝破疑,令汝迷尽。
“自性动用,共人言语,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
若全著相,即长邪见,若全执空,即长无明。
执空之人有谤经,直言不用文字。
若全著相,即长邪见,若全执空,即长无明。
执空之人有谤经,直言不用文字。
师一日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馀人,吾灭度后,各为一方师,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
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
忽有人问汝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
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
忽有人问汝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
有一童子,名神会,襄阳高氏子,年十三,自玉泉来参礼。
师曰:“知识远来艰辛,远将得本来否?若有本则合识主,试说看。
”会曰:“以无住为本,是即是主。
师曰:“知识远来艰辛,远将得本来否?若有本则合识主,试说看。
”会曰:“以无住为本,是即是主。
僧志彻,江西人,本姓张,名行昌,少任侠。
自南北分化,二宗主虽亡彼我,而徒侣竞起爱憎。
时北宗门人,自立秀师为第六祖,而忌祖师传衣为天下闻,乃嘱行昌来刺师。
自南北分化,二宗主虽亡彼我,而徒侣竞起爱憎。
时北宗门人,自立秀师为第六祖,而忌祖师传衣为天下闻,乃嘱行昌来刺师。
永嘉玄觉禅师,温州戴氏子,少习经论,精天台止观法门,因看《维摩经》,发明心地。
偶师弟子玄策相访,与其剧谈,出言暗合诸祖。
策云:“仁者得法师谁?”曰:“我听方等经论,各有师承,后于《维摩经》,悟佛心宗,未有证明者。
偶师弟子玄策相访,与其剧谈,出言暗合诸祖。
策云:“仁者得法师谁?”曰:“我听方等经论,各有师承,后于《维摩经》,悟佛心宗,未有证明者。
行思禅师,生吉州安城刘氏,闻曹溪法席盛化,径来参礼。
遂问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师曰:“汝曾作什么来?”曰:“圣谛亦不为。
”师曰:“落何阶级?”曰:“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师深器之,令思首众。
遂问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师曰:“汝曾作什么来?”曰:“圣谛亦不为。
”师曰:“落何阶级?”曰:“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师深器之,令思首众。
僧志道,广州南海人也,请益曰:“学人自出家,览《涅槃经》十载有馀,未明大意,愿和尚垂诲。
”师曰:“汝何处未明?”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于此疑惑。
”师曰:“汝作么生疑?”曰:“一切众生皆有二身,谓色身法身也。
”师曰:“汝何处未明?”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于此疑惑。
”师曰:“汝作么生疑?”曰:“一切众生皆有二身,谓色身法身也。
僧智常,信州贵溪人,髫年出家,志求见性,一日参礼。
师问曰:“汝从何来,欲求何事?”曰:“学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礼大通和尚,蒙示见性成佛之义,未决狐疑,远来投礼,伏望和尚慈悲指示。
”师曰:“彼有何言句,汝试举看。
师问曰:“汝从何来,欲求何事?”曰:“学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礼大通和尚,蒙示见性成佛之义,未决狐疑,远来投礼,伏望和尚慈悲指示。
”师曰:“彼有何言句,汝试举看。
僧智通,寿州安丰人。
初看《楞伽经》约千馀遍,而不会三身四智,礼师求解其义。
师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
初看《楞伽经》约千馀遍,而不会三身四智,礼师求解其义。
师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
僧法达,洪州人,七岁出家,常诵《法华经》。
来礼祖师,头不至地。
祖诃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
来礼祖师,头不至地。
祖诃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
师自黄梅得法,回至韶州曹侯村,人无知者。
时有儒士刘志略,礼遇甚厚。
志略有姑为尼,名无尽藏,常诵《大涅槃经》。
时有儒士刘志略,礼遇甚厚。
志略有姑为尼,名无尽藏,常诵《大涅槃经》。
时大师见广韶洎四方士庶骈集山中听法,于是升座告众曰:“来,诸善知识,此事须从自性中起,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其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
既从远来,一会于此,皆共有缘,今可各各胡跪,先为传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无相忏悔。
众胡跪。
既从远来,一会于此,皆共有缘,今可各各胡跪,先为传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无相忏悔。
众胡跪。
师示众云:“此门坐禅,元不看心,亦不看净,亦不是不动。
若言看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看也。
若言看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看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看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①。
若言看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看也。
若言看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看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看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①。
师言:“大众,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
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
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
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
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
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
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
何名无念?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
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
何名无念?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
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
念念若行,是名真性。
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
念念若行,是名真性。
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
慧能后至曹溪,又被恶人寻逐,乃于四会,避难猎人队中,凡经一十五载,时与猎人随宜说法。
猎人常令守网,每见生命,尽放之。
每至饭时,以菜寄煮肉锅。
猎人常令守网,每见生命,尽放之。
每至饭时,以菜寄煮肉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