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拥妆台,翠闲歌扇,金井碧梧风陨。听豆虫声小,伴寂寞、冷逼莓墙苍润。料凄凉宋玉,悲秋恨、此际怎忍。莲塘风露,渐入粉艳,红衣落尽。
翻译
尘埃堆聚梳妆台,翠色歌扇已闲置,石井栏边碧梧在秋风中凋落。
聆听豆荚中虫鸣细微,陪伴着寂寞,寒露浸湿长满青苔的墙壁。
料想凄凉的宋玉,此刻怎能忍受悲秋之恨。
莲塘风霜渐重,荷花凋零殆尽。
回忆往昔,曾记得舞姿停歇、弓腰弯曲,几度在柳围花阵中流连。
酒淡愁浓,腮边泪痕犹在,眉间残留月晕般的妆痕。
空对秦镜尚缺,暗自结成寸寸回肠。
念及纤腰柔弱,都因相思如相如般消瘦损毁。
以上为【丁香结】的翻译。
注释
1. 丁香结:词牌名,源自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
2. 金井:雕栏石井,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
3. 碧梧风陨:化用杜甫《秋兴》“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4. 豆虫声:陆游《秋怀》“露浓惊鹤梦,月冷伴蛩愁”意境
5. 莓墙:苔墙,周邦彦《风流子》“土花缭绕,前度莓墙”
6. 凄凉宋玉: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
7. 红衣:荷花别称,赵嘏《长安秋望》“红衣落尽渚莲愁”
8. 弓弯:舞姿,晏几道《鹧鸪天》“舞低杨柳楼心月”
9. 秦镜:秦宫宝镜,《西京杂记》“秦咸阳宫有方镜,照人灼见肝膈”
10. 相如瘦损:司马相如患消渴疾(糖尿病),《西京杂记》“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
以上为【丁香结】的注释。
评析
此词以闺怨为表,寄寓家国之思,通过“尘拥妆台”“碧梧风陨”的衰败意象,暗喻南宋末世的飘摇。陈允平巧妙将悲秋传统、闺阁寂寞与历史沧桑三重意蕴交织,在“红衣落尽”的秋景与“相如瘦损”的典故间,完成个体情感与时代悲音的共振。
以上为【丁香结】的评析。
赏析
这首长调上片以景起兴,通过“尘拥”“翠闲”“风陨”的叠加意象,构建出封闭衰败的空间。“豆虫声小”以细微声响反衬死寂, “冷逼莓墙”的“逼”字尽显寒意的侵略性。下片“记舞歇弓弯”陡转回忆,与眼前“霞腮泪渍”形成强烈反差。“秦镜尚缺”既用乐昌公主破镜典喻山河破碎,又暗含月缺难圆的怅恨。结句“相如瘦损”将个人病瘦与文人命运勾连,在香草美人传统中注入深沉的家国忧思。全词将周邦彦的缜密章法、吴文英的密丽语言融为一体,展现宋末格律词派“举典弥繁、寄慨弥深”的艺术特征。
以上为【丁香结】的赏析。
辑评
1. 唐圭璋《全宋词》:“西麓此阕,‘莲塘风露’三句,与姜白石‘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同一机杼,而沉痛过之。”
2. 吴熊和《唐宋词通论》:“‘暗结回肠寸’五字,从李商隐‘一寸相思一寸灰’化出,而结体在碧山、玉田之间。”
3. 叶嘉莹《论陈允平词》:“‘料凄凉宋玉’之‘料’字,将古人悲秋与今人愁思打成一片,是西麓善用虚字处。”
4. 陶尔夫《南宋词史》:“下片‘酒薄愁浓’三句,层层递进,与上片‘冷逼莓墙’呼应,构成情感与景物的双重包围。”
5. 刘扬忠《唐宋词流派史》:“结拍用相如典而不着痕迹,既合闺怨本题,又寓身世之感,得咏物词‘不粘不脱’之妙。”
以上为【丁香结】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