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纷飞的清凉露水沾湿了玉石楼台,
半夜里,仿佛有仙人乘着月色吹箫而来。
山外,春风裹挟着春雨悄然掠过,
满院的碧桃骤然开放,缭乱缤纷。
以上为【游会仙宫】的翻译。
注释
会仙宫:道观名,传说中仙人聚会之所。
霏霏:雨雪露水纷飞的样子。
瑶台:神话中仙人居住的玉石楼台。
半夜吹箫:暗用《列仙传》典故,秦穆公女弄玉与夫君箫史善吹箫,后乘风升仙。此处意指仿佛听到仙人的箫声。
将雨过:带着雨经过。将,带领,携带。
撩乱:同“缭乱”,纷乱、绚丽的样子。
碧桃:仙桃。传说中西王母的蟠桃园中有碧桃,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此处亦指观中桃花。
以上为【游会仙宫】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游仙”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感官描绘和奇妙的想象,营造了一个空灵唯美的仙境。前两句写静夜仙宫,以“霏霏凉露”渲染出静谧湿润的氛国,“半夜吹箫”则暗用弄玉箫史乘凤仙去的典故,未写人而仙气自出,给静谧的夜景平添了一份灵动与神秘。后两句笔锋一转,写春日晨景,以“山外春风”带出空间的辽阔,“将雨过”写出气候的瞬息变化。最妙在结句“满庭撩乱碧桃开”,一个“撩乱”,将春风春雨催开碧桃的勃勃生机与绚烂姿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全诗由静夜至清晨,由清幽至明丽,通过时空与景致的转换,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仙家境界的向往与邂逅自然的欣喜。
以上为【游会仙宫】的评析。
赏析
这首小诗的艺术魅力在于其意境营造的层次感与虚实相生的手法。
时空交织,意境深邃:诗歌巧妙地将不同时空的景象压缩于一帧。前两句是静谧的、带有寒意的仙宫夜半,后两句是动态的、充满生机的春日清晨。这种时间上的跳跃与景象的对比,不仅拓展了诗歌的容量,也更全面地展现了会仙宫不同时辰的美,仿佛进行了一次完整的游览。
虚实结合,仙气氤氲:诗中意象多具仙凡双重色彩。“瑶台”、“碧桃”本是仙境之物,但在此处亦可视为对道观楼台与桃花的雅称;“吹箫”是虚写,是诗人的遐想,源于神话传说;“凉露”、“春风”、“雨”则是实景。诗人将神话传说与眼前实景融为一体,使得整个会仙宫浸润在亦真亦幻、仙凡莫辨的氛围之中,极富浪漫色彩。
炼字精妙,动静相宜:“湿”字写出了凉露的轻柔与浸润感;“来”字赋予箫声(或仙气)以动态,仿佛正翩然而至;“过”字写出了春风春雨的行进感与短暂性;而“撩乱”一词更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既写出了碧桃花盛开时繁密纷披的形态,也透露出诗人目睹此景时内心的惊喜与动情。
以上为【游会仙宫】的赏析。
辑评
清·顾嗣立《元诗选·戊集》:“萨天锡(萨都剌字)诗风流俊爽,善于写景。《游会仙宫》一绝,‘山外春风将雨过,满庭撩乱碧桃开’,天然工妙,有王维、孟浩然遗响。”
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卷七:“萨都剌《游会仙宫》诗,前二句清绝,后二句忽作浓丽之笔,然‘撩乱’二字中自有无限精神,非徒以设色为工,盖触景会心之作也。”
近代·邓绍基《元代文学史》:“萨都剌的山水景物诗常富于画意和遐想。《游会仙宫》在短小的篇幅中,由幽静神秘的夜景写到明媚生动的春景,画面的转换自然而富有张力,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敏锐感受力和出色的表现力。”
以上为【游会仙宫】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