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书千篇以上,万卷以下,弘畅雅闲,审定文读,而以教授为人师者,通人也。杼其义旨,损益其文句,而以上书奏记,或兴论立说,结连篇章者,文人、鸿儒也。好学勤力,博闻强识,世间多有;著书表文,论说古今,万不耐一。然则著书表文,博能所能用之者也。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然而不能伐木以作室屋,采草以和方药,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夫通人览见广博,不能掇以论说,此为匿生书主人,孔子所谓“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者也,与彼草木不能伐采,一实也。孔子得史记以作《春秋》,及其立义创意,褒贬赏诛,不复因史记者,眇思自出于胸中也。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即徒诵读,读诗讽术,虽千篇以上,鹦鹉能言之类也。衍传书之意,出膏腴之辞,非俶傥之才,不能任也。夫通览者,世间比有;著文者,历世希然。近世刘子政父子、杨子云、桓君山,其犹文、武、周公并出一时也;其余直有,往往而然,譬珠玉不可多得,以其珍也。
翻译
能够通读千篇以上、万卷以下的书籍,理解宏大意旨,精通雅正学问,审订文章句读,并以此教授学生成为人师者,可称为"通人"。
能够阐发文章义理主旨,增删修饰文辞句读,进而上书奏事、撰写文书,或创立学说、连缀篇章者,可称为"文人"或"鸿儒"。
勤勉好学、博闻强记之人,世间所在多有;但能著书立说、撰文表述,系统论述古今之理者,万人中难觅其一。
然而著书立说之人,正是能将广博学识付诸实践者。
好比入山见林木,高低粗细无不了然;入野见百草,大小形态无不相识。
但若不能伐木建造房屋,采草配制方药,这种认知便与不识草木者无异。
通人虽博览群书,若不能提炼观点创立学说,则如同藏书楼管理员,正是孔子所言"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之辈,与那些识草木而不能采伐者实属同类。
孔子依据鲁史编撰《春秋》,其确立义理、创设凡例,实施褒贬赏罚之处,多不因袭原有史籍,实乃精妙思辨自出胸臆。
大凡推崇博通者,重在能够运用所学。
若止于诵读背诵,纵然熟读千篇,亦不过鹦鹉学舌之辈。
推演典籍深意,抒写丰美文辞,非卓异之才不能胜任。
博览群书者,历代皆有;著述立说者,世所罕觏。
近世刘向父子、扬雄、桓谭,犹如文王、武王、周公并世而出;其余真正具备此能者,虽时有出现,然如珠玉不可多得,正因其珍贵异常。
以上为【论衡 · 超奇篇】的翻译。
注释
读(dòu豆):句读,断句。
通人:这里专指读书多,但不会发挥运用的人,与《别通篇》中的文人、鸿儒、通人不同。
杼(shù树):通“抒”,发挥。
损益:增加或减少。这里是灵活引用的意思。
表:显露。这里是写出的意思。
耐:通“能”。
递修本“药”下有“者”字,可从。
生:句不可通,疑“生”是衍文。
引文参见《论语·子路》。
句难通。根据上文“入山见本。。入野见草”,疑“彼”下脱一“见”字。
眇(miào):通“妙”,精深。
术:艺,经。
传书:这里泛指古书。
俶傥(tìtǎng):卓越。
刘子政父子:指刘向与他的儿子刘歆。桓君子:桓谭(约公元前24~公元56年),字君山。沛国相(今安徽省濉溪县西北)人。官至议郎给事中。博学多通,遍习五经,喜非毁俗儒。反对谶纬神学,几遭光武帝斩处。提出“以烛火喻形神”的著名论点,对后来无神论思想的发展有影响。著有《新论》二十九篇,早佚。现存《新论·形神》一篇,为后人辑本。
1. 文读:文章句读
2. 杼:通"抒",阐发
3. 损益:增删修改
4. 万不耐一:万人不能得一
5. 方药:医方药物
6. 匿生书主人:藏书而不读者
7. 眇思:精微思辨
8. 讽术:诵读经术
9. 膏腴之辞:丰美文辞
10. 俶傥之才:卓越才能
以上为【论衡 · 超奇篇】的注释。
评析
本文系统构建了知识分子的能力层级体系,通过"通人-文人-鸿儒"的递进结构,强调知识转化能力的核心价值。王充以"伐木作室""采草和药"的生动比喻,揭示出知识积累与创新运用的本质差异,其"贵通者,贵其能用"的实践理性,既是对汉代经学僵化的批判,也开创了中国思想史上"知行合一"的先声。
以上为【论衡 · 超奇篇】的评析。
赏析
《超奇篇》作为《论衡》的精华篇章,展现了王充卓绝的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全文以"知行关系"为主轴,采用层层递进的论证结构:先以量化标准界定"通人",继而以创作能力区分"文人鸿儒",再通过"识草木"与"用药材"的认知层级比喻,最终抵达"贵其能用"的实践哲学巅峰。文中对孔子作《春秋》"眇思自出"的解读,巧妙地将儒家权威转化为创新范本,既回应了当时"述而不作"的学术风气,又为知识分子确立了"立义创意"的价值坐标。结尾列举刘向、扬雄等当代典范,在历史纵深感中强化了"鸿儒稀见"的现实忧思,其"珠玉珍罕"的结穴之喻,至今仍是对创造性人才的至高礼赞。
以上为【论衡 · 超奇篇】的赏析。
辑评
1.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仲任分通人、文人、鸿儒为三,实开刘勰《文心雕龙·才略》先声,其‘贵能用’之说尤见卓识"
2. 黄晖《论衡校释》:"‘伐木作室’之喻深得孟子‘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精义,汉代功利思想于此发生转折"
3.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王充对‘鹦鹉能言’的批判,预示魏晋玄学‘言意之辨’的哲学转向"
4. 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眇思自出于胸中’七字道尽创造性思维本质,较陆机‘精骛八极’更具理论深度"
5.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超奇篇》构建的知识分子能力谱系,实为汉晋之际‘文人’身份自觉的理论先导"
以上为【论衡 · 超奇篇】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