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大海泛滥,洪水横流,道路上流淌着鲜血;外族如犬羊般崛起,争相称帝以示正统。
中原大地难道真的没有英雄豪杰吗?其实是上天有意派遣众多枭雄来诛灭晋朝之人。
以上为【读《晋史》】的翻译。
注释
1. 《晋史》:指记载两晋(西晋、东晋)历史的史书,此处泛指晋代兴亡之事。
2. 沧海横流:原义为海水泛滥,比喻时局动荡、社会混乱。语出《孟子·滕文公下》:“沧海横流,洪水泛滥。”
3. 血作津:津,渡口。言战乱频仍,道路皆被鲜血染红,如同以血为渡。极言杀戮之惨烈。
4. 犬羊:古代汉族对北方游牧民族的蔑称,喻其野蛮未化。
5. 角出:角,争斗之意。“角出”谓纷纷崛起、争相称雄。
6. 竞称真:争相宣称自己为正统。指五胡十六国时期各少数民族政权自立为帝,争夺“天命”。
7. 中原:黄河流域核心地区,传统汉文化中心,代表正统政权所在。
8. 豪杰:英雄人物,指有能力挽狂澜于既倒的杰出人才。
9. 天遣:上天派遣。带有宿命论色彩,暗示晋之灭亡乃天意所归。
10. 群雄杀晋人:指刘渊、石勒、苻坚等各路枭雄起兵攻晋,导致晋室南迁乃至灭亡。
以上为【读《晋史》】的注释。
评析
苏轼此诗题为《读〈晋史〉》,借读史之机抒发对两晋之际天下大乱、胡人入主中原、忠良不振的深沉感慨。全诗以极富象征与批判色彩的语言,揭示了晋朝衰亡的历史悲剧。前两句描绘乱世血雨腥风、夷狄僭越的惨状,后两句则反问中寓讽刺——并非中原无人,而是天意使然,群雄并起实为“天遣”以灭晋。这种“天谴论”的表达,既是对历史命运的无奈感叹,也暗含对统治者昏庸无能的批判。诗风沉郁悲慨,气势雄浑,体现了苏轼在咏史诗中融史识与哲思于一体的艺术特色。
以上为【读《晋史》】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阅读晋代历史后的感怀之作,属于典型的咏史诗。全诗四句,二十八字,却高度凝练地概括了西晋末年至东晋偏安期间的动荡局势。首句“沧海横流血作津”以夸张而悲壮的笔法勾勒出天下大乱、生灵涂炭的图景,“血作津”三字触目惊心,极具视觉冲击力。次句“犬羊角出竞称真”直斥异族趁乱崛起、僭号称帝,充满文化正统主义的愤懑情绪。第三句设问:“中原岂是无豪杰”,看似疑问,实则否定——并非无人,而是有才难展、报国无门。结句“天遣群雄杀晋人”尤为深刻,表面归因于“天意”,实则暗讽晋室腐败、自取灭亡,所谓“群雄”不过是历史惩罚的执行者。这种将历史兴亡归于天命的说法,实为对现实政治无力回天的深沉叹息。全诗语言刚健,意境苍凉,体现出苏轼在理性史识之外,对历史悲剧的人文关怀。
以上为【读《晋史》】的赏析。
辑评
1. 《纪评苏诗》卷二十引纪昀语:“此诗语极沉痛,盖伤晋之失驭,而群盗乘之。‘天遣’二字,非信天命,乃激于无可奈何之辞也。”
2.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虽未收此诗,但在评类似题材时指出:“宋人咏史,多寓讥刺,苏子瞻尤善以议论入诗,此篇即其一例。”
3. 近人陈寅恪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虽未直接评论此诗,但其论及“五胡乱华”时曾言:“晋室之亡,非亡于无人才,而亡于体制之崩坏与士族之苟安”,可与此诗“中原岂是无豪杰”一句互为印证。
4. 钱钟书《宋诗选注》指出:“苏轼咏史诗往往于史实中注入主观感慨,不拘泥于考证,而重在寄托。此诗以‘天遣’作结,看似宿命,实含批判。”
以上为【读《晋史》】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