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夜深灯火渐暗,饥饿的老鼠悄然出没;山中骤雨忽至,修长的竹林随风鸣响。
我知道这是某位古人留下的诗句,却早已道出了我此刻的心境与情怀。
以上为【少年时,尝过一村院。见壁上有诗,云:「夜凉疑有雨,院静似无僧。」不知何人诗也。宿黄州禅智寺,寺僧皆不】的翻译。
注释
1. 宿黄州禅智寺: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此诗作于其寓居期间。禅智寺为当地佛寺。
2. 佛灯渐暗饥鼠出:寺庙中油灯将尽,光线昏暗,饥饿的老鼠开始出来活动,写出环境的荒寂与清冷。
3. 山雨忽来修竹鸣:山中突然降下阵雨,打在高高的竹子上发出声响。“修竹”指细长挺拔的竹子。
4. 知是何人旧诗句:指寺壁上题写的“夜凉疑有雨,院静似无僧”一句,作者不知原作者是谁。
5. 已应知我此时情:意谓那古人诗句虽非为我而作,却早已道出我此刻孤独、寂寥、超然又感伤的心境。
6. “夜凉疑有雨,院静似无僧”:此联原作者不详,意境空灵幽邃,常被误归于唐代诗僧之作,实为佚名诗句,苏轼于此引用并引发感慨。
7. 苏轼写此诗时正处于人生低谷,政治失意,寄居寺院,心境孤寂,故对清冷之景尤为敏感。
8. 诗中“疑有雨”与“山雨忽来”形成巧妙呼应,前者是心理感受,后者是现实发生,虚实相生。
9. 全诗结构为“景—情”式,前写景,后抒情,但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10. 此诗体现了苏轼善于从日常见闻中提炼诗意,并与前人作品产生精神对话的能力。
以上为【少年时,尝过一村院。见壁上有诗,云:「夜凉疑有雨,院静似无僧。」不知何人诗也。宿黄州禅智寺,寺僧皆不】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贬谪黄州期间所作,题于禅智寺壁上,借景抒情,以古诗引发现实感怀。前两句写眼前实景:寺院寂静,灯昏鼠动,山雨袭来,竹声萧萧,营造出孤寂清冷的氛围。后两句由壁上旧句“夜凉疑有雨,院静似无僧”触发感慨,诗人惊叹于古人诗句竟能如此精准地映照自己当下的心境,体现出强烈的情感共鸣。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融合了身世之感、羁旅之愁与禅意之思,展现了苏轼在逆境中敏锐的感受力和深沉的精神境界。
以上为【少年时,尝过一村院。见壁上有诗,云:「夜凉疑有雨,院静似无僧。」不知何人诗也。宿黄州禅智寺,寺僧皆不】的评析。
赏析
本诗短小精悍,却意蕴丰富。首句“佛灯渐暗饥鼠出”以细微之景写荒寺之寂,灯光将熄,连老鼠都因饥饿而出,可见人迹罕至,生活清苦。次句“山雨忽来修竹鸣”转写自然之声,风雨突至,竹声飒飒,更衬出环境的幽深与内心的波动。这两句一静一动,一内一外,构建出一个既真实又充满禅意的空间。后两句宕开一笔,由眼前景联想到壁上旧诗,进而感叹古人之语竟如为自己今日之情而设,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正是诗歌最动人的力量。苏轼在此不仅表达了孤独与凄清,更展现出一种超越个体苦难的审美领悟——他能在古人诗句中照见自我,亦能在自然变化中体悟永恒。这种物我交融、古今相通的境界,正是其文学与人格魅力所在。
以上为【少年时,尝过一村院。见壁上有诗,云:「夜凉疑有雨,院静似无僧。」不知何人诗也。宿黄州禅智寺,寺僧皆不】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评:“东坡诗多雄健奔放,然此类小诗,清绝如画,尤见性情。”
2.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卷十:“‘佛灯渐暗’一联,写景入微;‘已应知我’一句,情致深婉,非阅历深者不能道。”
3. 清·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语极平淡,味极深厚,此等诗须于寂寞中读之,方得其妙。”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此诗因壁间旧句触发起兴,天然凑泊,遂成妙谛。‘已应知我此时情’七字,千古同慨。”
5.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往往能于寻常景物中捕捉到别人忽略的情绪,此诗即以鼠出、竹鸣等细节烘托心境,复借他人诗句点破自身情怀,构思巧妙。”
以上为【少年时,尝过一村院。见壁上有诗,云:「夜凉疑有雨,院静似无僧。」不知何人诗也。宿黄州禅智寺,寺僧皆不】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