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美君家菜,铺田绿茸茸。
豆荚圆且小,槐芽细而丰。
种之秋雨馀,擢秀繁霜中。
欲花而未萼,一一如青虫。
是时青裙女,采撷何匆匆。
烝之复湘之,香色蔚其饛。
点酒下盐豉,缕橙芼姜葱。
那知鸡与豚,但恐放箸空。
春尽苗叶老,耕翻烟雨丛。
润随甘泽化,暖作青泥融。
君归致其子,囊盛勿函封。
张骞移苜蓿,适用如葵菘。
马援载薏苡,罗生等蒿蓬。
悬知东坡下,塉卤化千钟。
长使齐安民,指此说两翁。
翻译
你家那美味的蔬菜啊,铺满田地绿油油一片。
豆荚圆润又小巧,槐树嫩芽细密而丰茂。
秋雨过后种下,霜寒之中抽枝吐秀。
还未开花只是花萼初现,一个个像青虫般排列。
这时身穿青裙的女子,采摘起来多么匆忙。
蒸熟后再用汤汁浸渍,香气四溢色彩浓郁。
加入酒和盐豉调味,再配上细切的橙丝与姜葱。
谁会想到鸡鸭猪肉,竟怕吃了这菜后让人放下筷子不再动荤?
春天将尽,菜叶渐老,农人翻耕烟雨中的田垄。
它随着甘霖滋润而化育,温暖如泥土般柔软交融。
自始至终不曾辜负我,效力如同粪土滋养庄稼一般。
我年老思乡忘却家园,连乡音也改变了孩子的口音。
唯有这种菜依然动人可爱,整年牵系在我的心头。
你回去时请把它的种子带来送我,用布袋装好不必封口。
就像张骞移植苜蓿那样,它也将像葵菜、白菜一样实用。
如同马援运回薏苡仁,如今这菜也将繁盛如蒿蓬。
可以预见,在东坡之下,贫瘠盐碱之地将变成千钟粮仓。
愿长久让齐安百姓记住我们这两个老人的故事。
---
以上为【元修菜】的翻译。
注释
1. 元修菜:指巢谷家乡所产的一种可食野菜,具体植物种类不详,或为豌豆苗一类。元修,即巢谷,字元修,眉山人,苏轼同乡好友。
2. 铺田绿茸茸:形容菜苗茂密生长,遍布田野,一片翠绿柔软之貌。
3. 槐芽:槐树初生的嫩芽,可食,此处或泛指某种类似槐芽的蔬菜嫩尖。
4. 秋雨馀:秋雨之后,指种植时节。
5. 擢秀繁霜中:在寒霜众多的秋冬季节抽茎生长。“擢秀”意为抽芽吐秀。
6. 欲花而未萼:将要开花但尚未形成花苞,形容处于嫩芽阶段。
7. 青裙女:指农家采菜女子,古时妇女多穿青色裙子。
8. 烝之复湘之:先蒸熟,再用汤汁浸泡。“湘”通“泡”,一说为“烹煮”。
9. 香色蔚其饛:香气与颜色都十分浓郁美好。“蔚”,盛貌;“饛”,食物香气充盈的样子。
10. 点酒下盐豉:加酒和盐豉调味。盐豉,即咸豆豉,古代常用调味品。
11. 缕橙芼姜葱:把橙皮切成丝,与姜、葱一起拌入菜肴。“芼”意为掺杂、调和。
12. 放箸空:放下筷子,形容菜肴美味至极,吃完后怅然若失。
13. 耕翻烟雨丛:春末翻耕长过菜的田地,在蒙蒙烟雨中劳作。
14. 甘泽:甘霖,及时的好雨。
15. 青泥融:泥土因湿润温暖而松软融化,利于耕种。
16. 始终不我负:从种植到收获都不辜负我,指菜无怨无悔地供人食用。
17. 力与粪壤同:其贡献如同粪土一样默默滋养土地,比喻平凡却重要。
18. 我老忘家舍:苏轼自叹年老漂泊,远离故乡,连家宅都已遗忘。
19. 楚音变儿童:孩子们久居黄州(属楚地),说话已染上楚地方言,暗示久居异乡。
20. 妩媚:此处指可爱、动人,非现代意义上的女性美。
21. 致其子:送来它的种子。“子”指菜种。
22. 囊盛勿函封:用布袋装着即可,不用密封保存,说明易于传播种植。
23. 张骞移苜蓿: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带回苜蓿种子,种植于中原。
24. 葵菘:葵菜与白菜,均为古代重要蔬菜,喻指有益实用之物。
25. 马援载薏苡:东汉马援南征交趾,带回薏苡种子以为药用,后被人误传为私运明珠。
26. 罗生等蒿蓬:原为珍贵之物,结果却如野草般遍地生长,含一丝感慨。
27. 悬知:预料、预想。
28. 东坡下:指黄州东坡之地,苏轼躬耕之处。
29. 塉卤:贫瘠盐碱之地。
30. 化千钟:变为丰产良田,“钟”为古代容量单位,千钟极言产量之高。
31. 齐安民:齐安即黄州,唐宋时称齐安郡,指当地百姓。
32. 说两翁:讲述两位老人(苏轼与巢元修)的故事。
---
以上为【元修菜】的注释。
评析
《元修菜》是苏轼贬居黄州期间所作的一首咏物诗,以友人巢谷(字元修)家乡特有的一种野菜为题,借物抒怀,融记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全诗既细致描绘了“元修菜”的生长形态与食用方法,又寄托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身处逆境中仍不忘民生的理想情怀。通过将此菜比作张骞所引苜蓿、马援所载薏苡,表达了推广良种、改良土地、造福百姓的愿望,体现了苏轼一贯的经世致用思想。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结构严谨,层层递进,是一首兼具生活气息与哲理深度的佳作。
---
以上为【元修菜】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元修菜”这一地方性食材为核心意象,展开多层次的艺术表现。开篇写菜之形貌:“绿茸茸”“圆且小”“细而丰”,笔触细腻,富有画面感。继而描写其生长环境——“秋雨馀”“繁霜中”,突出其耐寒特性,暗喻生命力顽强。接着转入采摘与烹饪场景,“青裙女采撷匆匆”,充满生活气息;“烝之复湘之”“点酒下盐豉”,详述做法,令人垂涎,亦见诗人对饮食文化的讲究。
更深层次的是情感寄托。苏轼此时正谪居黄州,生活清苦,心境孤寂。“我老忘家舍,楚音变儿童”一句,道尽漂泊之痛与乡愁之深。然而在这困顿之中,唯“此物独妩媚,终年系余胸”,将一种普通蔬菜提升为精神慰藉的象征,足见其情感之真挚。
结尾部分由个人感受上升至社会理想,借用历史典故——张骞引苜蓿、马援运薏苡,寄望于将此菜推广至贫瘠之地,实现“塉卤化千钟”的农业改良愿景。这不仅是对友人的嘱托,更是士大夫“兼济天下”情怀的体现。
全诗语言平实而不乏典雅,叙事清晰而寓意深远,咏物而不滞于物,既有田园诗的清新,又有哲理诗的厚重,充分展现了苏轼“以文为诗”“寓理于情”的艺术风格。
---
以上为【元修菜】的赏析。
辑评
1. 《纪评苏诗》卷十七:“此诗专咏一菜,而曲折如意,语虽质朴,自有风神。‘始终不我负’二句,写出物我相得之情,非徒夸味也。”
2. 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引查慎行评:“就一菜发议,却说得如此郑重,正是东坡本色。借物寄意,托兴遥深,非止口腹之嗜而已。”
3.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卷二十:“此诗全从真景真情流出,不假雕饰,而意味悠长。‘那知鸡与豚’二句,极写其美;‘力与粪壤同’,则归于实用,立意甚高。”
4. 清·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评:“琐事细物,一经坡老品题,便成妙谛。此诗状物亲切,抒怀沉挚,尤见其安贫乐道之志。”
5.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东坡于黄州作诗最多,此虽小品,而见其不忘民事之心。以菜比苜蓿、薏苡,非徒博雅,实有经济之思存焉。”
以上为【元修菜】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