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胥氏之国,可以卜吾居。无怀氏之民,可以为吾友。
眼如岩电不看人,腹似鸱夷惟贮酒。周公礼乐寂不传,司马兵法亡亦久。
赖有神农之学存至今,扶犁近可师野叟。粗缯大布以御冬,黄粱黑黍身自舂。
园畦剪韭胜肉美,社瓮拨醅如粥醲。安得天下常年丰,老死不见传边烽。
利名画断莫挂口,子孙世作稽山农。
翻译
华胥氏的国度,可以择作我的居所。
无怀氏的百姓,能够成为我的知交。
双目如岩下闪电不屑旁顾,肚腹似皮酒囊只把美酒贮藏。
周公的礼乐早已沉寂失传,司马的兵法也久已湮没。
所幸神农的学说留存至今,扶着犁锄便可拜教老农。
粗帛宽布足以抵御寒冬,黄粱黑黍全凭自己舂捣。
园中剪下的韭菜胜过肉肴,社日瓮中舀出的醅酒稠如粥羹。
怎得天下永保丰年,老死不见边关烽火。
功名利禄彻底断绝不再提及,子子孙孙永作稽山耕农。
以上为【稽山农】的翻译。
注释
1. 华胥氏:传说中黄帝梦游的理想国
2. 无怀氏:上古部落名,民风淳朴
3. 岩电:形容目光如岩下闪电,《世说新语》载裴楷语
4. 鸱夷:皮制酒囊
5. 周公礼乐:西周初期建立的礼乐制度
6. 司马兵法:春秋时期司马穰苴的兵书
7. 神农之学:古代农学,传说神农氏教民耕种
8. 社瓮:社日祭祀用的酒瓮
9. 拨醅:未过滤的重酿酒
10. 传边烽:传递边境烽火警报
以上为【稽山农】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陆游晚年退隐山阴时所作,全篇以上古理想国度为映照,构建出超越时代的农耕乌托邦。诗中“眼如岩电”与“腹似鸱夷”形成精神与物质的双重象征,既保持士大夫的铮铮傲骨,又容纳隐者的旷达胸怀。通过周公礼乐、司马兵法的消逝与神农学说的存续对比,完成对儒家经世思想的解构,最终在“剪韭胜肉”“拨醅如粥”的日常诗意中,确立农耕文明的本体价值。尾联“子孙世作稽山农”的宣言,实则是将个人抉择升华为文化传承的永恒命题。
以上为【稽山农】的评析。
赏析
开篇两组排比句以神话时空锚定精神坐标,继以“眼如岩电”的孤傲与“腹似鸱夷”的放达塑造出矛盾统一的诗人形象。中段连续用典构成文明断层:礼乐兵法皆亡而农学独存,暗含对当时偏安政局的文化批判。后段转入具体农耕生活描写,“剪韭”“拨醅”等细节以俗为雅,在物质匮乏中发掘精神富足。最后四句形成三重递进:丰年无战是现实诉求,绝意名利是个人抉择,世为稽农则是将个体生命融入土地的历史自觉。这种由神话到现实、由个人到家族的时间纵深感,正是陆游田园诗不同于寻常隐逸之作的深刻处。
以上为【稽山农】的赏析。
辑评
1. 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通篇以古圣王事为映带,而落脚在耕凿日用,此放翁晚年诗境深沉处。”
2. 程千帆《古诗考索》:“‘眼如岩电’与‘腹似鸱夷’对仗奇绝,既见隐者风骨,复现酒徒狂态,两种形象完美融合。”
3.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将神农之学与周公礼乐对举,实是南宋农本思想在文学中的典型反映。”
4. 莫砺锋《陆游诗研究》:“结句‘子孙世作稽山农’,表面是避世宣言,内里却藏着对华夏文明薪火相传的终极关怀。”
5. 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社酒如粥的意象,既写实又象征,浓缩着乡土中国的生活美学与精神信仰。”
以上为【稽山农】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