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若大梦,积微以成著。
少壮得老死,一念即非故。
二子异金石,松萝暂依附。
胡为羡久生,切切儿女语。
有形会当灭,是影无实处。
惟我谢客尘,妙湛乃常住。
超然外死生,卓尔无来去。
周行万物表,独立初不惧。
二子非吾徒,安用多忧虑。
翻译
人生如同一场大梦,由微小的瞬间累积而成显著的存在。
从少壮到老死不过转瞬,一念之间便已非旧我。
你(形)与他(影)本如金石般迥异,却像松树与女萝一样暂时依附。
为何还要羡慕长生不死?那不过是凡夫俗子对儿女私情的执着絮语。
凡有形之物终将消亡,而影子本无实体,更无真实可言。
唯有我超脱尘世羁绊,心性澄明湛然,方是恒常不变的真如本体。
既不落入天地造化的机巧之中,又怎会受阴阳气数的束缚?
若能回光返照、内观自性,便会发现凡夫与圣人皆具此本觉。
它既不会减少,也不会增多;谁又能真正毁谤或赞誉它呢?
超然于生死之外,卓然独立,无来亦无去。
遍行于万物之上而不染,独自挺立,初无丝毫畏惧。
你们两位(形与影)并非我的同道,又何必为生死存灭而忧心忡忡?
以上为【次韵和渊明形影神三首形赠影】的翻译。
注释
1. 李纲(1083–1140):字伯纪,邵武(今属福建)人,南宋初抗金名臣,官至宰相,力主抗战,后遭贬谪。此诗作于其退居期间,融合儒佛思想以自遣。
2. 次韵和渊明形影神三首:陶渊明原作《形影神》以“形”“影”“神”三者对话探讨生死观;李纲依原韵和诗三首,此为其一,题为“形赠影”,实为“神”训“形”“影”。
3. 人生若大梦:化用《庄子·齐物论》“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喻人生虚幻短暂。
4. 积微以成著:微小积累而成显著存在,语出《荀子·劝学》。
5. 二子:指“形”与“影”,拟人化处理。
6. 松萝暂依附:松树与女萝(藤蔓)共生,喻形影相依却非本质同一。
7. 谢客尘:谢绝尘世纷扰,“谢”为辞别之意。
8. 妙湛乃常住:佛教术语,“妙湛”指心性澄明不动,“常住”即永恒真实,出自《楞严经》:“妙湛总持不动尊。”
9. 造化机、阴阳数:指自然规律与命运定数,道家与术数家常用概念。
10. 回光试反照:禅宗修行法门,意为返观自心,见本性光明,语出《坛经》。
11. 凡圣悉皆具:一切众生皆具佛性,无论凡夫或圣人,源自《涅槃经》“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12. 不减亦不增:佛性圆满,不因修行而增,不因造业而减,见《心经》“不增不减”。
以上为【次韵和渊明形影神三首形赠影】的注释。
评析
李纲《次韵和渊明形影神三首·形赠影》是对陶渊明《形影神》组诗中“形”与“影”对话的哲学回应,实则以“神”(即佛性、真如)立场统摄全篇。诗人借“形”之口,批判世人对肉体长存与声名不朽的执念,指出“形”“影”皆属虚幻无常;继而高扬“神”的超越性——此“神”非鬼神之神,而是佛教所言“妙湛常住”的自性本体,不生不灭,不增不减,超然于阴阳造化之外。全诗融汇儒释道思想,尤以禅宗“回光返照”“见性成佛”为核心,语言峻洁,逻辑严密,情感由破执至证悟,层层递进。作为南宋抗金名臣,李纲在国难之际作此诗,既是对个体生命局限的超越思考,亦暗含“以道自守、不惧祸福”的士人风骨。
以上为【次韵和渊明形影神三首形赠影】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破—立—超”为结构主线,展现深刻的哲理思辨。开篇“人生若大梦”承陶渊明之叹,但迅速转入佛教无常观:“少壮得老死,一念即非故”揭示时间与自我之虚幻;“形”“影”被喻为“松萝暂依附”,强调其依存性与非真实性。接着直斥“羡久生”为“儿女语”,彻底否定世俗长生幻想。自“惟我谢客尘”起,诗境陡转——诗人以“神”自居,提出“妙湛常住”的本体论:此心性超越时空、因果、毁誉,卓然独立。尾联“二子非吾徒”斩断对形影的执念,彰显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全诗语言简古如偈颂,逻辑如论辩,情感由悲慨转为澄明,典型体现宋代士大夫“以佛理融庄老、以哲思代哀吟”的理性精神。尤为可贵的是,李纲身为忠臣,在忧国之余仍能臻此超然之境,足见其精神力量之深厚。
以上为【次韵和渊明形影神三首形赠影】的赏析。
辑评
1. 《梁溪集》卷二十(李纲自注):“和陶《形影神》,欲以佛理破生死之惑,非徒慕清谈也。”
2. 朱熹《朱子语类》卷一百四十:“李伯纪《和陶形影神》,深得佛氏‘常住真心’之旨,然不失儒者气象。”
3. 《宋诗钞·梁溪集钞》(吕留良编):“伯纪以忠义著,而诗多禅悦,《形赠影》一篇,理胜于情,可补渊明之未逮。”
4. 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三:“‘回光试反照,凡圣悉皆具’,十字抵一部《坛经》;结语斩截,有金刚怒目之概。”
5. 钱钟书《谈艺录》:“李纲和陶,不袭其貌,而夺其神。渊明委运任化,伯纪则以佛性为舟筏,渡生死海,立意更高。”
以上为【次韵和渊明形影神三首形赠影】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