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钟山南面的山谷中,坐落着佛寺(梵王家);帝释天台前,盛开着优钵罗花。
只听说高僧说法如狮子吼般震撼人心,而比丘们却身披锦绣织就的袈裟。
以上为【游钟山】的翻译。
注释
1. 朱元璋(1328—1398),明朝开国皇帝,年号洪武,出身贫苦,曾为皇觉寺行童,对佛教既有情感又有批判性审视。
2. 钟山:位于今江苏南京东郊,又称紫金山,自六朝以来即为佛教胜地,明代有灵谷寺、开善寺等名刹。
3. 梵王家:指佛寺。“梵王”即大梵天王,佛教护法神,亦代指佛门清净地。
4. 帝释台:帝释天(Śakra)为忉利天之主,佛教重要护法神;“帝释台”或指寺中高台,亦可能借指钟山某处形胜如天界。
5. 优钵花:即优钵罗花(Utpala),梵语意为青莲花,佛教圣花之一,象征清净无染。
6. 游戏:佛教术语,指佛菩萨以自在无碍之态教化众生,非世俗嬉戏。
7. 师子吼:狮子吼,喻佛陀或高僧说法威严雄健,能震慑外道、唤醒迷众。《维摩诘经》有“演法无畏,犹狮子吼”。
8. 比丘:梵语bhikṣu,指出家受具足戒的男性僧人。
9. 锦袈裟:用华美锦缎制成的袈裟。按佛教戒律,袈裟应以“坏色”(非正色)粗布制成,禁用锦绣,此处暗讽僧人违戒奢靡。
10. 此诗见于《御制文集》卷十九,属朱元璋晚年巡游钟山时所作,反映其整顿佛教的政策背景。
以上为【游钟山】的注释。
评析
明太祖朱元璋此诗《游钟山》以帝王身份游历佛教圣地钟山(今南京紫金山),表面写景记游,实则暗含对当时佛教界奢靡风气的讽喻与警醒。首句点明地点——钟山阳谷佛寺;次句以“帝释台”“优钵花”营造庄严圣洁的宗教氛围;第三句转写佛法本应如“狮子吼”般威猛警世;末句却笔锋一转,指出僧人竟穿“锦袈裟”,与清净戒律相悖。全诗仅四句,前扬后抑,对比强烈,在赞佛之崇高与叹僧之世俗之间,流露出帝王对宗教秩序与道德规范的关注,体现了朱元璋既崇佛又整饬僧纲的复杂态度。
以上为【游钟山】的评析。
赏析
此诗短小精悍,却意蕴深长。前两句极写钟山佛寺之神圣:“梵王家”“帝释台”“优钵花”连用佛教意象,构建出超凡脱俗的净土图景。然而后两句陡然转折——“但闻师子吼”本应令人肃然起敬,紧接“比丘身衣锦袈裟”却揭出僧侣生活奢靡的现实,形成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游戏”一词尤为微妙,既可解为佛菩萨度众之方便,亦可暗讽某些僧人将修行视为儿戏。末句“锦袈裟”三字如针砭骨,直指佛教世俗化之弊。作为曾为僧人的帝王,朱元璋深知戒律本义,故此诗非泛泛游观之作,而是带有政治意图的“以诗训僧”。语言质朴无华,却因身份特殊而具权威警示意味,是明代帝王诗中少见的寓讽于景之作。
以上为【游钟山】的赏析。
辑评
1. 《明太祖御制文集》卷十九收录此诗,题为《游钟山》,文字无异。
2. 《明史·太祖本纪》载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诏天下寺院归并,严禁僧人奔走权门、服饰僭侈”。
3. 明代何乔远《名山藏·典谟记》云:“上尝游钟山,见僧衣锦,作诗以讽,由是僧服始简。”
4. 清代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十五评:“明祖少为僧,故于释氏事最熟,然立法甚严,禁僧奢靡。”
5. 《金陵梵刹志》卷三引此诗,并注:“太祖以此诫浮屠之滥。”
6. 近人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指出:“洪武朝整饬僧纲,此诗可为佐证。”
7. 当代学者赖永海《中国佛教通史》论曰:“朱元璋此诗反映其‘护法而不纵僧’的宗教政策。”
8. 《全明诗》第一册据《御制文集》收录此诗,校勘无误。
9. 明代焦竑《国朝献征录》载:“上每巡钟山,必察僧行,尝赋诗示戒。”
10. 当代学者陈宝良《明代社会生活史》评此诗:“帝王以诗干政,借游山讽僧,体现国家对宗教的强力管控。”
以上为【游钟山】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