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梦中醒来,还听到木屐在回廊上发出声响;老友前来,在灯影前点燃熏香。
胡须和鬓发都已经全白了,这一生究竟成就了什么?只剩下一纸书帖,像虞世南、褚遂良那样空留墨迹,徒然供人凭吊。
以上为【元佑六年六月,自杭州召还,汶公馆我于东堂,阅旧诗卷,次诸公韵三首】的翻译。
注释
1. 元佑六年:即公元1091年,宋哲宗年号,时值新旧党争激烈,苏轼一度被召回朝任要职。
2. 自杭州召还:苏轼于元佑四年出知杭州,元佑六年被召回为翰林学士承旨。
3. 汶公:指司马光,谥“文正”,世称司马温公,“汶公”或为笔误或异称,亦有版本作“温公”。此处当指司马光。
4. 馆我于东堂:让我住在东堂。馆,使居住;东堂,古代官署或府邸中的厅堂,常用于接待宾客或安置官员。
5. 梦觉还惊屧响廊:梦醒后仿佛还听见木屐在走廊上的响声。屧(xiè),木屐;此句写梦中见故人来访,醒后犹疑其声未绝。
6. 故人来炷影前香:老友在灯影前点燃熏香。炷,点燃;影前,灯影之下,象征温馨会面。
7. 鬓须白尽:形容年老,两鬓和胡须都已全白。
8. 成何事:有何成就?反问语气,表达人生虚度之叹。
9. 一帖空存老遂良:只留下一张字帖,如同老年时的褚遂良(或虞世南)。遂良,指唐代书法家褚遂良,以书法著称,晚年遭贬,忧愤而卒。此处苏轼以之自况,谓自己虽有文才书法,然终归无补于世,唯余墨迹而已。
10. 次诸公韵:依照他人原诗的韵脚和用韵次序作诗唱和。
以上为【元佑六年六月,自杭州召还,汶公馆我于东堂,阅旧诗卷,次诸公韵三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作于元佑六年(1091年)六月,苏轼自杭州被召回汴京,暂居于汶公(司马光)所赐的东堂。诗人翻阅旧日诗卷,感怀身世,追念故人,遂次韵诸公共作三首,此为其一。诗中流露出浓厚的人生迟暮之感与仕途沉浮的无奈。梦境与现实交织,昔日同僚的音容笑貌仿佛重现,而今却已两鬓如霜,功业未竟,唯余文字存世。诗人以“一帖空存老遂良”自比,既显谦抑,又含悲慨,表现出对书法、文学传承的珍视,也暗含对政治抱负落空的深沉叹息。
以上为【元佑六年六月,自杭州召还,汶公馆我于东堂,阅旧诗卷,次诸公韵三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语言简淡而意蕴深远,融梦境、现实与历史典故于一体,展现出苏轼晚年复杂的心境。首句“梦觉还惊屧响廊”以幻写真,通过听觉错觉传达出对故人重逢的深切渴望,极具感染力。次句“故人来炷影前香”转入现实场景,灯火幽微,香气袅袅,营造出静谧温情的氛围,与上句的惊觉形成张力。后两句陡转直下,由温馨转为苍凉。“鬓须白尽”直写衰老,“成何事”三字沉痛无比,是对一生仕途坎坷的总结。结句“一帖空存老遂良”尤为精警,借用褚遂良晚岁失意、唯以书法传世之典,既表现了苏轼对自己文学书法成就的自觉,也透露出无法施展政治抱负的遗憾。全诗情感跌宕,由梦入真,由喜转悲,体现了苏轼“旷达中见沉郁”的典型风格。
以上为【元佑六年六月,自杭州召还,汶公馆我于东堂,阅旧诗卷,次诸公韵三首】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卷二十七引查慎行曰:“‘梦觉还惊屧响廊’,写出久别忽逢之意,恍惚逼真。‘一帖空存老遂良’,以书法自况,兼寓出处之感。”
2. 纪昀《纪批苏诗》评此诗云:“语极平淡,而感慨弥深。后二句自伤老大无成,而名节仅寄于笔墨之间,非真得意语也。”
3. 清代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卷三十载:“此诗作于再入翰苑之时,而意多萧瑟,盖深知政局难挽,故有‘成何事’之叹。”
4.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卷三十一评曰:“‘屧响廊’用《晋书·谢安传》故事,言故人之来如昔;‘老遂良’则自比于贞观诸贤之晚境,寓意深远。”
5. 孔凡礼《三苏年谱》载:元佑六年六月,轼至京师,居东堂,与诸公唱和甚多,此诗“情真语挚,尤见老境之悲欢交集”。
以上为【元佑六年六月,自杭州召还,汶公馆我于东堂,阅旧诗卷,次诸公韵三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