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楚地的故乡春寒料峭,梅花早早开放;柳色青青,水波粼粼,景色已显得争奇斗艳。淮河之上,成行的大雁都向北飞去,难道竟没有一封书信传到我这里吗?
以上为【黄州春日杂书四绝】的翻译。
注释
1. 黄州:今湖北黄冈,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至此,任团练副使。
2. 楚乡:指黄州一带,古属楚地。
3. 春冷:早春时节气候尚寒,亦暗喻心境凄清。
4. 早梅:梅花在冬末春初开放,此处点明时令。
5. 柳色波光:柳树返青,江水泛光,描绘春景之美。
6. 斗妍:争相美丽,形容景色明媚动人。
7. 淮上:淮河一带,位于黄州以北,是南北交通要道。
8. 雁行:大雁飞行时排成行列,古人有“鸿雁传书”之说。
9. 北向:大雁春季北归,此处暗示季节更替与离别方向。
10. 可无消息到侬边:怎能没有一点消息传到我这里?侬,吴语人称代词,意为“我”,此处带有亲切、感伤语气。
以上为【黄州春日杂书四绝】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贬居黄州期间所作,属“杂书”类即景抒怀之作。全诗以早春景色起笔,借“早梅”“柳色”“波光”等意象描绘出初春生机初动之景,然“春冷”二字已暗含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寒意。后两句转写北飞之雁,寄寓思乡怀人之情,尤其“可无消息到侬边”一句,语浅情深,流露出对亲友音信的殷切期盼和久盼不至的怅惘。整首诗情景交融,语言简淡而意味悠长,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细腻敏感的情感世界。
以上为【黄州春日杂书四绝】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清晰,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自然过渡。首句“楚乡春冷早梅天”既点明地点与时节,又以“春冷”营造出清寒氛围,与后文“早梅”形成呼应——梅花耐寒,象征坚韧,也暗合诗人身处逆境却保持节操的心境。次句“柳色波光已斗妍”笔锋一转,展现春意初萌、万物争荣之景,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三、四句由景入情,借北飞之雁寄托思念。古人常以雁为信使,雁北飞而无音书,正凸显诗人被贬远方、音讯隔绝的苦闷。“可无”二字以反问出之,情感强烈而不失含蓄,极具感染力。全诗语言平实,意境深远,展现了苏轼在困顿中仍能敏锐感知自然、深情寄托心绪的艺术功力。
以上为【黄州春日杂书四绝】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清婉有致,写春景而寓羁愁,语短情长。”
2.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辑注》:“‘可无消息到侬边’,语似平易,实含无限感慨,贬谪者读之辄动乡关之思。”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黄州诸诗,多触物兴怀,此首尤见风致。‘斗妍’与‘春冷’对照,妙有抑扬。”
4.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在黄州所作,往往于写景中微露寂寞之感。此诗以雁北飞而己独留南,消息杳然,语极平淡,而哀怨自见。”
以上为【黄州春日杂书四绝】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