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的家兄王衡山公,清廉高洁却害怕别人知晓。
从不轻易评论他人是非,内心明察如同占卜用的蓍草与龟甲般灵验。
他很早就赏识你这尚在成长中的后辈,说你像千里马一般有非凡资质。
可为何三十年过去了,你仍在吟诵困顿穷苦的诗句?
长辈从不妄言,既然如此称赞你,如今尚未显达又有什么可怀疑的呢?
你来到清澈的颍水之畔,读到中郎(蔡邕)的诗篇不禁泪湿衣衫。
怪我比你年长一岁,却已显得像衰老了十年一般。
同辈之人如今还剩下几个?我又怎敢抱怨生出白发。
但愿我们能像松柏一样,永远与霜雪为伴,坚贞不凋。
以上为【送王竦朝散赴阙】的翻译。
注释
1. 王竦朝散:王竦,字伯起,衡阳人,苏轼友人。“朝散”为朝散大夫,文官阶名,属正六品上,常为闲职或加衔。
2. 衡山公:指王竦之父王亘,号衡山翁,以清节著称。一说为王竦本人,因其居衡山附近,亦可称“衡山公”,但从诗意看更可能指其父。
3. 臧否(zāng pǐ):善恶、好坏,此处指出言评价人物。
4. 默识如蓍龟:内心洞明事理,如同古代用蓍草和龟甲占卜那样准确。比喻有先见之明。
5. 擢子拱把中:从小孩尚在“拱把”(两手合围为拱,一手握为把)的幼小阶段就提拔、赏识你。
6. 骥騄(jì lù):良马名,骥为千里马,騄即騄耳,传说中的骏马,喻杰出人才。
7. 清颍上:指颍水之滨。颍水在今安徽、河南交界处,王竦赴阙途经此地。
8. 中郎诗:指东汉蔡邕(曾任中郎将)的诗文。蔡邕才华横溢却命运坎坷,此处借以抒发怀才不遇之感。
9. 揭来:犹“忽来”“远来”,形容突然或长途而来。
10. 永与霜雪期:希望像松柏一样,虽经历风霜冰雪仍不凋零,象征坚贞不屈的品格。
以上为【送王竦朝散赴阙】的注释。
评析
本诗是苏轼为送别友人王竦赴京所作,情感真挚,寄托深远。全诗以劝勉为主调,既赞许王竦的才德与潜力,又对其长期沉沦下僚表示惋惜;同时借自身境遇抒发人生易老、志业未酬之叹,最后以松柏自励,表达坚守节操、不惧困厄的信念。诗歌语言质朴而意蕴深厚,体现了苏轼一贯的人格理想与处世态度——在逆境中保持清醒、坚定与乐观。结构上由人及己,由古及今,层层递进,情理交融,堪称赠别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送王竦朝散赴阙】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以深情厚谊贯穿始终,既有对友人的高度评价,也有对人生际遇的深沉感慨。开篇即以“衡山公”的清德引出王竦家风之正,暗示其人格渊源;继而通过“臧否不出口,默识如蓍龟”刻画出一位内敛睿智的长者形象,也为后文其识人之准埋下伏笔。
“擢子拱把中,云有骥騄姿”两句尤为关键,说明王竦早年即被寄予厚望,反衬今日“尚作穷苦词”的落差,流露出诗人深深的惋惜之情。然而苏轼并未停留于哀叹,而是转而引用“丈人不妄语”来激励对方:既然前辈曾如此看好你,今日未达岂能轻言放弃?这是典型的儒家劝世精神。
接下来写王竦读《中郎诗》而泪下,巧妙借用蔡邕之典,将个人失意上升为士人阶层普遍的命运共鸣。随后诗人自伤“一年长”而“十年衰”,以夸张手法表现仕途蹉跎带来的身心疲惫,令人动容。结尾处笔锋一振,“愿言指松柏,永与霜雪期”,化悲凉为刚健,展现出苏轼特有的旷达胸襟与坚韧意志。
全诗用典自然,情感跌宕,由赞人到自省,再到共勉,层次分明,极具感染力。尤其“怪我一年长,而作十年衰”一句,看似戏谑,实则沉痛,足见其语言张力之强。
以上为【送王竦朝散赴阙】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语淡而意浓,于慰藉中见风骨,非深知友者不能道。”
2.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辑注》卷二十七评曰:“前半述其家学渊源,后半抒己身感慨,结以松柏之誓,立意高远。‘怪我一年长’二句,极沉痛语,乃出之以谐笔,尤妙。”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起得庄重,收得劲健。中间数语,皆从肺腑流出,非应酬泛语也。”
4. 钱钟书《宋诗选注》虽未收录此诗,但在论述苏轼赠别诗时指出:“苏集中多有此类寄寓身世之感的作品,往往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此诗亦可见一斑。”
5. 孔凡礼《苏轼年谱》载:元祐六年(1091),苏轼知颍州,王竦来访,临别作此诗。时轼年五十六,王竦约五十五,二人皆历经贬谪,故诗中有“泪湿中郎诗”“岂敢怨白髭”等语,实为共命之叹。
以上为【送王竦朝散赴阙】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