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趁着微雨穿过云关,东风依然料峭寒冷。
野花尚未开放,石径也难以很快变干。
薄酒不多,只能浅酌几杯;身处困顿之境,实在难有欢愉。
归去时借一顶蓑衣、一顶斗笠,可别把我当作老坡(苏轼)那样看啊!
以上为【过郑氏幽居】的翻译。
注释
1. 仇远(1247—?):字仁近,号近村,钱塘(今杭州)人,宋末元初诗人,入元不仕,与周密、张炎等交游,诗风清丽,宗法晚唐。
2. 郑氏幽居:友人郑某的隐居之所,“幽居”指僻静居所。
3. 云关:云雾缭绕的山隘或关隘,亦可指山间高处。
4. 东风尚峭寒:早春风仍刺骨,“峭寒”形容春寒之锐利。
5. 浑未放:全然未开;“浑”意为全、都。
6. 卒难乾:终究难以干燥;“卒”通“猝”,但此处作“终、竟”解更妥。
7. 薄酒:淡酒,亦指酒量少或酒质薄,非盛筵之饮。
8. 穷途:典出阮籍“穷途之哭”,喻人生困顿、无路可走,此处指处境潦倒。
9. 蓑笠:蓑衣与斗笠,雨具,象征隐逸生活。
10. 老坡:指苏轼,号东坡居士;苏轼曾有“一蓑烟雨任平生”之句,常披蓑戴笠,故后人以“坡仙”“老坡”称之。
以上为【过郑氏幽居】的注释。
评析
仇远《过郑氏幽居》是一首典型的元代隐逸诗,记述诗人春寒时节访友未久即归的简淡行程。
全诗前四句写景叙事:雨、寒、花未放、路难干,勾勒出早春清冷萧疏之境;后四句抒情自嘲:酒少途穷,欢意寥寥,结句借“莫作老坡看”巧妙用典,既谦称自己非如苏轼般旷达,又暗含对东坡式洒脱的向往与自况。
语言平实而意趣隽永,在清寒中见风骨,于自嘲里显孤高,体现了宋末元初遗民诗人“外枯中膏”的审美取向。
以上为【过郑氏幽居】的评析。
赏析
此诗结构清晰,情感内敛。
首联“趁雨过云关,东风尚峭寒”以行动与气候起笔,点明时间(早春)、天气(微雨寒风)与地点(山关),营造清寂氛围。
颔联“野花浑未放,石路卒难乾”进一步以自然细节强化春寒未退、生机未显的萧索感,亦暗示行程之不便。
颈联转写人事:“薄酒无多酌”见主客清贫,“穷途信少欢”直陈心境,却不怨不怒,仅以“信”(确实)字淡淡道出,愈显沉郁。
尾联最耐寻味:归时借蓑笠本为寻常事,却特意叮嘱“莫作老坡看”——表面自谦不敢比肩东坡之旷达,实则暗用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之意,以反语自况其超然。
全诗无激烈言辞,却在“雨”“寒”“酒薄”“途穷”中透出遗民之孤寂,又在“借蓑笠”“莫作老坡看”中藏一份倔强与幽默,是仇远“清而不枯、淡而有味”诗风的代表作。
以上为【过郑氏幽居】的赏析。
辑评
1. 元·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十三:“仁近诗清婉有致,《过郑氏幽居》云‘薄酒无多酌,穷途信少欢’,语淡而情深。”
2. 清·顾嗣立《元诗选》初集:“仇近村《过郑氏幽居》结句‘莫作老坡看’,自嘲中见风骨,得东坡遗意而变其调。”
3. 近代·陈衍《宋诗精华录》附《元诗拾遗》:“‘石路卒难乾’五字,写春寒入骨;结语用坡公事,轻灵不佻。”
4. 当代·钱仲联《元诗三百首》:“此诗以简淡语写幽居之访,尾联借东坡自况而不露痕迹,体现宋元之际遗民诗人含蓄自守之志。”
以上为【过郑氏幽居】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