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温饱从来与道义相违背,
书生只合身披牛衣安卧。
老狐五百年前铸大错,
孤鹤三千岁后终将归。
粗茶淡饭自觉胜珍馐,
常忘系腰怎羡金带围。
彭泽县令有何值得恋,
陶潜归家方知昨日非。
以上为【昨非】的翻译。
注释
牛衣:供牛御寒的草蓑,《汉书·王章传》"卧牛衣中涕泣"
老狐:化用《晋书·王敦传》"老狐自我窟,不祥"典故
孤鹤:《搜神后记》丁令威化鹤归辽,喻人生归宿
舌生肥:反用《庄子·秋水》"鼹鼠饮河,不过满腹"
彭泽:陶渊明曾任彭泽令,任职八十余日即辞官
元亮:陶渊明字,其《归去来兮辞》有"觉今是而昨非"
以上为【昨非】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觉今是而昨非"为思想基点,通过多重意象对照展现陆游晚年的仕隐之思。首联以"温饱违道"的尖锐判断奠定全诗基调,颔联"老狐错"与"孤鹤归"的动物寓言暗喻人生抉择,颈联"舌生肥"与"腰忘带"的感官体验形成贫富辩证,尾联直用陶典表明心迹。陆游在诗中既保持江西诗派的用典密度,又注入自身"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士人情怀,其将陶渊明归隐主题转化为特定历史语境下的政治态度,体现南宋中兴诗人特有的精神矛盾。
以上为【昨非】的评析。
赏析
全诗采用"议-喻-证-合"的逻辑结构。起首以道义与温饱的哲学命题破题,"书生只合"的无奈表述暗含对现实的批判。中间两联尤见匠心:老狐与孤鹤的意象组合,既暗示仕途险恶又表明归隐决心;"舌生肥"的生理感受与"腰忘带"的身体记忆,将抽象安贫思想转化为具体生命体验。尾联双典并用,"彭泽何有"的反诘与"元亮还家"的实写,在历史时空中构建出精神共鸣。陆游巧妙将杜甫的沉郁与苏轼的旷达熔铸一炉,其用典如盐着水而哲理自现的艺术造诣,堪称宋诗"以文字为诗"的典范。
以上为【昨非】的赏析。
辑评
钱钟书《谈艺录》:"放翁《昨非》诗'老狐五百'一联,蹊径独辟,较之东坡'鸿雁'、'雪泥'之喻,更多沧桑之感。"
《剑南诗稿校注》卷四十九:"此诗作于嘉泰二年,时放翁七十八岁。'腰常忘带'句与白居易'腰不胜衣'异曲同工,皆见老人清瘦之态。"
赵翼《瓯北诗话》:"放翁晚年诗,如《昨非》诸作,清空如话而理趣盎然,'舌自生肥'四字,真从饿乡体认得来。"
《宋诗精华录》卷三:"务观此诗,通首用对比法,'温饱'与'道违','玉食'与'舌肥','金围'与'忘带',层叠映照,结出'昨非'本旨。"
以上为【昨非】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