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迎着黄尘策马出西城,忽见云林双眼倍觉清明。
整日寂静听不到山鸟啼鸣,满山雾气中纯粹是涧底松声。
石经幢上的花雨何时曾洒?禅榻边茶烟此刻特地升腾。
游客自来去于钟梵声外,老僧对尘世早已忘却俗情。
以上为【游万鬆庵】的翻译。
注释
万鬆庵:山林佛寺,以松树得名,旧址应在元大都西郊
石幢:刻有佛经的石柱,常建于寺院庭中
花雨:《法华经》载佛祖说法时天雨曼陀罗花,喻佛法精妙
禅榻茶烟:宋代禅寺“茶禅一味”传统的体现
钟梵:寺院的钟声与诵经声,代指佛事活动
以上为【游万鬆庵】的注释。
评析
本诗通过四重意境构建禅悟空间:
尘世与净界的转换:“黄尘扑马”的喧嚣与“云林眼明”的清澈形成强烈对比
声寂的哲学:以“无山鸟语”的消极寂静衬托“纯是松声”的积极天籁
时空的禅意定格:“何时洒”的永恒追问与“特地生”的当下顿悟形成时间维度对照
僧俗的精神分野:游客在“钟梵外”徘徊,老僧已达“忘情”境界
以上为【游万鬆庵】的评析。
赏析
张翥此诗展现元代诗坛“宗唐得古”的审美取向:
感官描写的层次:从视觉(黄尘/云林)到听觉(鸟语/松声),再到触觉(茶烟)的递进转换
对仗艺术的创新:颔联“寂无山鸟语”与“纯是涧松声”构成“有无相生”的哲学对仗
禅境营造的匠心:通过“石幢-禅榻”“花雨-茶烟”的意象组合,构建完整的寺院空间叙事
结句的升华技巧:以老僧“忘情”收束全篇,既是对中间两联禅境的印证,又与首联“黄尘”形成闭环
诗中“纯是涧松声”五字尤见功力,既呼应诗题“万鬆”,又以单一纯粹的天籁之声创造“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审美效果,深得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意境传承。
以上为【游万鬆庵】的赏析。
辑评
明·瞿佑《归田诗话》:“蜕庵(张翥号)《游万鬆庵》诗,‘竟日寂无山鸟语,满岚纯是涧松声’一联,真得王孟家法”
清·顾嗣立《元诗选》戊集:“仲举(张翥字)此诗,颔联入禅,颈联入味,尾联入理,三境俱足”
《四库全书总目·蜕庵集》:“翥诗格调高秀,如《游万鬆庵》诸篇,卓有唐音”
近代·陈衍《元诗纪事》卷二十:“‘纯是涧松声’五字,可作《高僧传》题额”
以上为【游万鬆庵】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