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偶然间寻着流水登上高峻的山峰,五老峰苍茫的容颜仿佛含笑绽开。
若是见到那位被贬的仙人(李白),请代我传个话:你在庐山隐居到头发花白,也该早日归来了。
以上为【书李公择白石山房】的翻译。
注释
1. 李公择:北宋官员李常,字公择,南康军建昌(今江西永修)人,与苏轼交好,曾在庐山白石庵读书。
2. 白石山房:李公择在庐山白石峰所建的读书处。
3. 崔嵬:形容山势高耸险峻。
4. 五老:即五老峰,庐山著名山峰之一,因形似五位老人并坐而得名。
5. 苍颜:苍老的容颜,此处拟人化描写山色苍茫。
6. 谪仙:原指被贬下凡的仙人,特指唐代诗人李白,因其才气超凡,贺知章称其为“谪仙人”。
7. 匡山:即庐山,古称匡庐,相传由东周匡俗兄弟七人结庐隐居而得名。
8. 头白:指年老,头发花白。
9. 归来:既可理解为从隐居中归来,亦可引申为从仕途奔波中回归本心或故里。
10. 寄语:带话、传话。
以上为【书李公择白石山房】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题写李公择白石山房之作,借景抒情,融汇历史人物与现实感慨。诗中“谪仙”指李白,他曾隐居庐山,苏轼借此寄寓对仕途坎坷、人生归宿的深沉思考。表面是托言劝李白早归,实则暗含自身宦海浮沉、向往归隐的情怀。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体现了苏轼在山水之间寄托理想人格的典型风格。
以上为【书李公择白石山房】的评析。
赏析
这首七言绝句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清幽高远的山水图景。首句“偶寻流水上崔嵬”,以“偶寻”显随意之趣,流水引路,登山而上,自然过渡至“五老苍颜一笑开”,将五老峰拟人化,赋予其温情笑意,使静景生辉,表现诗人与自然相契的心境。后两句笔锋一转,引入历史人物李白——“谪仙”,借古喻今。李白曾隐居庐山,终生未真正“归来”,苏轼借此反讽:即便如谪仙般超脱之人,也不应终老山林。实则透露出诗人自己虽屡遭贬谪,仍心系朝政、不甘完全归隐的复杂心理。全诗虚实结合,用典巧妙,情感含蓄而厚重,体现了苏轼“外旷达而内深沉”的诗风。
以上为【书李公择白石山房】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此诗寄兴悠远,借谪仙以自况,非徒咏景而已。”
2. 《历代诗话》引《纪评苏诗》:“语淡而味厚,看似不经意,实则寓意深远。”
3. 《苏诗补注》施元之注:“公择读书庐山,故借李白事以相勉,亦寓己志也。”
4. 《唐宋诗醇》评:“婉而多风,得风人之遗。言在劝仙,意在自警。”
5. 清·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此诗因公择隐居而发,托谪仙以讽世之情,归隐之思,交战于中。”
以上为【书李公择白石山房】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