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只要有美酒在杯中,如若下这般醇香,便已足够慰藉人生;又何必在意身后是否功成名就、墓前能否立起“征西”这样的显赫碑铭?我听说昔日繁华的乌衣巷口,如今已是荒草丛生,烟雾迷蒙,不复往昔盛景。
以上为【西太一见王荆公旧诗,偶次其韵二首】的翻译。
注释
1. 西太一:指北宋诗人王安石所作《题西太一宫壁二首》,苏轼此诗为和王安石原韵而作,“次其韵”即依照原诗的韵脚和次序唱和。
2. 王荆公:王安石,因封荆国公,故称“王荆公”。
3. 樽中若下:指美酒。“若下”即若下酒,古代名酒,产于浙江吴兴若下里,味醇美。
4. 墓上征西:指死后追封的功名。“征西”本为将军名号,如“征西将军”,此处代指显赫功业与身后哀荣。
5. 闻道:听说,表示非亲见,带有遥远、沧桑之感。
6. 乌衣巷:东晋时金陵(今南京)贵族聚居地,尤以王导、谢安家族为代表,为六朝繁华象征。刘禹锡《乌衣巷》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之句。
7. 烟草萋迷:荒草茂密,烟雾迷蒙,形容荒凉景象。萋迷,草木繁茂而朦胧不清貌。
以上为【西太一见王荆公旧诗,偶次其韵二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读王安石(荆公)旧作后所和,借古抒怀,表达了对人生荣辱、世事变迁的深刻体悟。诗人以酒代功名,否定死后虚名,强调当下真实的生活体验;又以乌衣巷今昔对比,感慨历史兴亡、人事无常。全诗语言简淡而意蕴深远,体现了苏轼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与深沉的历史意识。
以上为【西太一见王荆公旧诗,偶次其韵二首】的评析。
赏析
此诗为苏轼晚年风格的典型体现:语言平易而意蕴深厚,情感内敛而境界开阔。首句“但有樽中若下,何须墓上征西”,以酒与功名对举,直抒胸臆,表达对世俗功利的超越。这种思想源于苏轼历经贬谪后对人生本质的洞察——真正的满足不在身后的碑铭,而在当下的精神自由与生活情趣。第二联化用乌衣巷典故,不着一字议论,仅以“烟草萋迷”四字写尽世事沧桑。昔日王谢高门,今成荒草野径,与王安石原诗中对往昔的追忆遥相呼应,而苏轼更添一层冷眼观世的哲思。全诗二十八字,却涵盖历史、人生、价值判断等多个层面,体现了宋诗“以理入诗”的特点,同时不失诗意之美。
以上为【西太一见王荆公旧诗,偶次其韵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诗钞》:“此和荆公《西太一》之作,语极冲淡,而感慨弥深。盖东坡晚岁,阅尽荣枯,故能超然于名位之外。”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二十四:“‘但有樽中’二语,豪宕中有深致。末引乌衣巷事,不言兴废而兴废自见,笔力甚劲。”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东坡和荆公诗多含敬意,此首则意境更高一层。不羡功名,惟寄情杯酒,而世变之感,一寓于烟草萋迷之中,真得风人之旨。”
以上为【西太一见王荆公旧诗,偶次其韵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