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清澈的流水映照着红色的栏杆,漂浮的萍草扰乱了明净如镜的水面。
有谁能够看见栏杆旁伫立之人,默默无语地凝望着万物在水中泛动?
以上为【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其一北亭】的翻译。
注释
1. 次韵:依照原诗的韵脚和用韵顺序进行唱和的一种诗歌形式。
2. 子由:苏轼之弟苏辙,字子由,与其兄并称“二苏”。
3. 岐下:即岐山之下,今陕西宝鸡一带,北宋时苏轼曾任凤翔府签判,常游历于此。
4. 北亭:位于岐山官舍或园林中的亭子,具体位置不详,为诗人观景之所。
5. 朱栏:红色的栏杆,常见于园林建筑,象征精致或华美。
6. 明鉴:明亮如镜的水面,比喻清澈平静的池水或湖面。
7. 浮萍乱明鉴:浮萍随水漂动,使原本如镜的水面变得破碎杂乱。
8. 谁见:有谁能够理解或察觉。
9. 槛上人:指倚靠在栏杆边的人,即诗人自指。
10. 观物泛:静观万物在水面的倒影波动,暗含对世事变迁、人生虚幻的体察。
以上为【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其一北亭】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为次韵其弟苏辙(字子由)所作《岐下诗》而写的组诗之一,题为“北亭”。全诗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一幅静谧而富有哲思的画面:北亭临水,朱栏映波,浮萍荡漾,倒影凌乱。诗人独立亭中,静观物象,却“无言”,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静默体道的精神状态。诗中蕴含禅意与理趣,体现了苏轼在贬谪期间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体悟,展现了他融通儒释道的思想境界。
以上为【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其一北亭】的评析。
赏析
此诗四句皆写景,却寓情于景,意境深远。首句“流水照朱栏”以色彩与光影开篇,红栏碧水相映,画面清丽;次句“浮萍乱明鉴”陡起波澜,以“乱”字打破宁静,暗示内心微澜或世事纷扰。前两句一静一动,构成视觉与心理的张力。后两句转入抒情主体:“谁见槛上人”一句设问,流露出孤独感与知音难觅的寂寞;而“无言观物泛”则将情绪沉淀为哲思——诗人不发一语,只是静静凝视水中万象浮动,似在参悟人生真谛。这种“观物不语”的姿态,深受道家“致虚守静”与禅宗“默照”思想影响。全诗语言冲淡,结构精巧,短短二十字中包蕴丰富的情感与哲理,体现苏轼早期诗风中沉静内敛的一面。
以上为【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其一北亭】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评:“此诗清空一气,意在言外,盖触物兴怀,非徒写景也。”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七引冯舒语:“‘乱明鉴’三字有神,‘无言观物泛’尤得静中之妙。”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评曰:“苏诗至此,已露旷达之端倪,虽在岐下小官,而胸次自别。”
4. 钱钟书《谈艺录》第四则提及:“东坡早岁诗多含蓄,如‘无言观物泛’之类,尚未放笔纵谈,而神理已具。”
以上为【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其一北亭】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