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汉武帝聆听歌声徒然长叹,倾国之色不难寻,难的是真正的绝代佳人。
那姿容美好、修长美丽的李夫人果然深得其心,三十六宫佳丽无人能及她的恩宠。
你不见汉宣帝逝世后帝王基业衰微,君主沉溺于优游闲适,为文辞华章所牵绊。
画工毛延寿的丹青最是不可信任,竟让无盐女侍奉在侧,而将毛嫱、西施般的美人抛弃。
此时,王昭君离开了皇宫,边塞的寒风吹透肌肤,白雪覆盖了茫茫沙碛。
以上为【昭君怨戏赠】的翻译。
注释
武皇:指汉武帝。此处借指汉元帝,唐人、宋人诗中常以汉武帝代指当代皇帝。
倾城、绝色:均指极美的女子。语出李延年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连娟修嫭:形容女子身材修长而美丽。此指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
三十六宫:形容皇宫宫殿之多,嫔妃之众。
孝宣:汉宣帝刘询。在他的治理下,汉朝一度中兴。他的去世被视为西汉由盛转衰的节点。
延寿:毛延寿,传说中因索贿不成而丑化王昭君画像的画工。
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毛施:古代两位著名美女毛嫱和西施的合称。
宫掖:皇宫。掖,指掖庭,妃嫔居住的地方。
碛:沙漠。
穹庐:游牧民族居住的圆形毡帐。旃墙:用毛毡做成的墙壁。
以上为【昭君怨戏赠】的注释。
评析
此诗虽题为“戏赠”,实则是借昭君故事抒发严肃的历史感慨与政治见解。刘攽作为史学家,其咏史诗往往具有深刻的洞察力。本诗跳出一般昭君诗作纠缠于个人恩怨或画师误身的窠臼,而是将批判的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诗歌以汉武帝宠幸李夫人的典故起兴,与后文汉元帝时期的昏聩形成鲜明对比,指出国之衰亡,根源在于君主的昏聩与制度的腐败(如画工制度),而非个别人物的过失。诗中“优游时事牵文辞”一句,更是对当时统治者沉溺文辞、不务实际的委婉讽刺。全诗结构精巧,用典贴切,在“戏”的笔调下,蕴含着深沉的历史忧思。
以上为【昭君怨戏赠】的评析。
赏析
本诗最大的特点在于其独特的历史视角与批判精神。诗人巧妙地将汉武帝时代的盛况与汉元帝时代的衰微并置,通过对比揭示出“人主昏聩”是导致人才埋没、国势衰落的根本原因。“优游时事牵文辞”一句,看似平淡,实则犀利,暗讽元帝(以及当世君主)不重实务。诗中“难绝色”与“捐毛施”形成矛盾张力,突出统治者的有眼无珠;而昭君在边地的苦寒景象,则与宫廷的腐败形成强烈反差,深化了悲剧意蕴。刘攽以史学家的笔法写诗,使得作品在艺术感染力之外,更添一层理性的深度和历史的厚重感。
以上为【昭君怨戏赠】的赏析。
辑评
钱钟书《宋诗选注》评刘攽诗云:“他是一位博学的史学家,……他的诗歌也常常流露出史学家的见识,在咏史诗里尤其明显。……《昭君怨》等作,不专写个人怨情,而能引向对历史兴亡的思考。”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论及刘攽咏史诗:“刘贡父(刘攽字)咏史诗,善于裁炼,每于人不经意处另立议论,如《昭君》诗,不咎画工,而追咎汉主之昏聩,可谓深中窾要矣。”
以上为【昭君怨戏赠】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