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秋雨摧折,寒霜风干,草木难以经受秋天的萧瑟,白色的花与枯黄的叶子令人顿生愁绪。明月映照下,我乘着小船停宿在湖边,此刻此地,便如同江南的鹦鹉洲一般清幽动人。
以上为【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的翻译。
注释
1. 文与可:即文同,字与可,北宋著名画家、诗人,苏轼表兄,善画墨竹,曾任洋州知州。
2. 洋川园池:指文与可在洋州(今陕西洋县)所建园林中的景观,苏轼依其原作唱和三十首。
3. 雨折霜乾:风雨摧折,霜雪风干,形容草木在秋寒中凋残。
4. 不耐秋:经受不住秋天的肃杀之气。
5. 白花黄叶:白色凋零的花朵与枯黄的落叶,象征衰败景象。
6. 使人愁:引发人的忧愁情绪,体现诗人触景生情。
7. 月明小艇:月光下的小船,点出时间已至夜晚。
8. 湖边宿:停船歇息于湖畔,暗示诗人留连景致。
9. 江南鹦鹉洲:原为汉阳江中沙洲,因祢衡作《鹦鹉赋》而闻名,后成为文人笔下寄托隐逸情怀或江南胜景的象征。
10. 此处借指湖桥夜景之美,堪比江南名胜,表达诗人对自然之美的陶醉与慰藉。
以上为【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中的《湖桥》一首,借景抒情,以简洁的语言描绘出园中湖桥一带秋日萧索之景,并融入诗人内心淡淡的愁思。前两句写实景,突出自然物候的凋零;后两句转而写夜宿湖上的情境,由实入虚,将眼前之景比作“江南鹦鹉洲”,既拓展了诗意空间,又寄寓了对江南风物的怀念与向往。全诗意境清远,情感含蓄,体现了苏轼晚年诗风趋于冲淡、内敛的特点。
以上为【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的评析。
赏析
本诗短短四句,层次分明,情景交融。前两句“雨折霜乾不耐秋,白花黄叶使人愁”直写秋景之凋敝,用“折”“乾”二字凸显外力对草木的摧残,“不耐秋”三字赋予植物以情感,实则映射诗人内心的脆弱与感伤。白花与黄叶并列,色彩冷淡,视觉上强化了凄清氛围。“使人愁”虽直白,却因前文铺垫自然而显得真挚。后两句笔锋一转,从白昼转入夜晚,“月明小艇湖边宿”描绘出一幅静谧的夜泊图,月色、小舟、湖面构成空灵之境。结句“便是江南鹦鹉洲”以类比收束,将眼前平凡之景提升至文化意象的高度。鹦鹉洲在唐诗中常象征才士失意之地(如崔颢《黄鹤楼》),但此处更侧重其作为江南胜景的审美意义,表现诗人虽处西北洋川,却能在自然中寻得精神归宿。全诗语言质朴,意境悠远,体现了苏轼“平淡乃绚烂之极”的艺术追求。
以上为【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卷十三引查慎行语:“此等诗看似平易,实得力于陶、韦,非深于情者不能道。”
2. 纪昀《纪批苏诗》评《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整体云:“皆冲然有远致,写景不事雕琢,而情景相生,最得辋川遗意。”
3. 清代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谓此类唱和之作“托兴婉约,不独工于模山范水,兼寓襟期怀抱”。
4. 孔凡礼《苏轼年谱》指出,元丰二年(1079)苏轼在徐州作此组诗,时文与可已卒,诗中多含追念之意,故“使人愁”亦可能暗寓对故人的哀思。
以上为【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