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气混沦生复生,有形有心即有情。
共见利欲饮食事,各有爪牙头角争。
争时怒发霹雳火,险处直在嵌岩坑。
人伪相加有馀怨,天真丧尽无纯诚。
徒自取先用极力,谁知所得皆空名。
少微处士松柏寒,蓬莱真人冰玉清。
楼台十二红玻璃,木公金母相东西。
纯铅真汞星光辉,乌升兔降无年期。
停颜却老只如此,哀哉世人迷不迷。
翻译
宇宙混沌之气浑然一体,生生不息;凡有形体与心智者,便自然生出情感。
世人共同追逐利益、欲望与饮食之事,各自如猛兽般伸出爪牙、争强斗胜。
争斗之时怒火如雷霆爆发,危险之处则如坠深岩险壑。
人与人之间虚伪相加,积下无穷怨恨,纯真本性尽失,再无真诚之心。
徒然抢先用力争夺,谁知所得一切不过是虚名空幻。
陈守道你如少微星下的处士,清冷如松柏;又似蓬莱仙人,冰清玉洁。
山是你的心,海是你的腹;阳是你的神,阴是你的精。
你渴时饮的是灵泉之水,饿时食的是玉树之枝。
白虎化入坎位,青龙脱离离宫;禁锁奼女,关照婴儿——这是内丹修炼的奥秘。
十二重楼台闪耀着红玻璃般的光芒,木公与金母分列东西,阴阳交合。
纯铅与真汞交炼,星光熠熠;太阳(乌)升起,月亮(兔)降落,永无终期。
驻颜不老之法唯此而已,可悲啊,世上之人仍沉迷不悟!
以上为【赠陈守道】的翻译。
注释
1. 一气混沦:指宇宙初始混沌未分之气,源自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之说。
2. 少微处士:少微为星名,属太微垣,古代以“少微四星”喻隐士。此处借指陈守道为高洁隐者。
3. 蓬莱真人:蓬莱为海上仙山,真人指得道之士,形容陈守道如仙人般清净。
4. 山是心兮海为腹:以山喻心之坚定,以海喻腹之宽广,形容其胸怀博大、志节高远。
5. 灵泉水、玉树枝:皆为道教传说中的仙品,饮之可长生。
6. 白虎化坎青龙离:白虎属金,居西方,对应坎卦(水);青龙属木,居东方,对应离卦(火)。此言金水相生、木火分离,为内丹修炼中“取坎填离”之象。
7. 锁禁奼女关婴儿:奼女指心神(离中阴),婴儿指肾精(坎中阳),此为内丹术语,意为凝神固精,使阴阳交媾。
8. 楼台十二红玻璃:十二楼台指人体上部十二重结构(或指十二重天),红玻璃形容其晶莹通透,象征体内光明清净。
9. 木公金母:木公即东王公,金母即西王母,道教中阴阳二神,代表先天真气,亦喻男女大丹配合。
10. 纯铅真汞:铅喻肾精,汞喻心神,为内丹学核心概念,“纯”“真”强调其未经污染之本源状态。
以上为【赠陈守道】的注释。
评析
《赠陈守道》是苏轼赠予道士陈守道的一首游仙诗,融合了道教哲学、内丹修炼思想与人生哲理。全诗以宇宙生成论起笔,揭示人性因欲望而堕落,批判世俗争竞之弊,转而颂扬陈守道超凡脱俗的道家风骨,并详述其修道境界与内丹要诀。诗中大量使用道教象征语言,如“白虎”“青龙”“奼女”“婴儿”“木公金母”等,体现苏轼对道教文化的深刻理解。末句“哀哉世人迷不迷”流露出对众生执迷红尘的悲悯与无奈。此诗不仅是赞友之作,更是一篇富含哲思的修道宣言,展现了苏轼晚年思想中儒释道融合的倾向。
以上为【赠陈守道】的评析。
赏析
此诗结构宏阔,由宇宙本体论展开,层层递进至个体修道实践。前八句直指人性因欲望而陷于争斗,导致“天真丧尽”,语调沉痛,具强烈批判色彩。继而笔锋一转,以“少微处士”“蓬莱真人”盛赞陈守道,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其超然品格。中间大量运用道教内丹术语,构建出一个神秘而庄严的修道图景,语言瑰丽奇峭,想象飞腾,颇具李贺、李商隐之风,却又不失苏轼特有的理性底色。诗中“渴饮灵泉”“饥食玉枝”等句,既写实又象征,展现一种精神与肉体双重净化的理想境界。结尾“停颜却老只如此”点明主题,而“哀哉世人迷不迷”一句,以反问收束,余音绕梁,发人深省。全诗融哲理、信仰与诗意于一体,是苏轼道教题材诗歌中的杰作。
以上为【赠陈守道】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深契丹经,词采瑰异,非寻常赠答可比。”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七引查慎行语:“苏公集中谈道之诗,以此为最工,盖得诸黄庭、参同之奥。”
3. 《御选唐宋诗醇》评:“语杂仙灵,意存警世。虽涉玄虚,而讽谕深切,非徒事游衍者比。”
4. 冯应榴《苏轼诗集合注》:“此诗专述内丹之旨,用字多本《参同契》《悟真篇》,知公于金丹之学有得。”
5.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全篇以道理论世情,以仙语写人格,结构严密,气象恢宏,洵赠隐士之绝唱。”
以上为【赠陈守道】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