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万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临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惟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翻译
明月尚未升起时,群山高耸入云,初升的瑞光万丈,如白毫般闪耀。
还未饮尽杯中酒,银色的月宫便从云端涌出,乱云如崩塌的波涛般四散而去。
谁能够为天公清洗他的眼睛?大概需要银河中的千斛水吧。
于是这清冷的月光照彻人间,静观世间万象,却使我的内心澄澈宁静,毫无波动。
西南方向有火星如弹丸般明亮,东方苍龙七宿在天际蜿蜒闪烁。
今夜我凝神注视月亮,连萤火虫的微光都不敢与之争辉。
是谁将船停靠在古老的汴河岸边?千盏灯火在夜晚舞动,幻化成鱼龙翻腾的奇景。
小舟随波逐流,无心曲折,起伏应和着节拍,如同随着歌板起舞。
灯火或明或灭,在山前流转,浪花摇曳,风势回旋,怎会持久不变?
明月容易西沉,人也容易离散,我归来后唤酒再细细赏看。
堂前的月色愈发清幽美好,寒蝉在露水中低吟细语。
卷起帘子推开门户,四周寂静无人,窗下只有楚地来的老仆低声自语。
身为南都从事官职卑微,莫要因贫而羞愧;能对着明月题诗的人又有几个呢?
明日尘世事务将随日出而纷至沓来,此刻恍然如梦,仿佛曾是瑶台上的仙客。
以上为【中秋见月和子由】的翻译。
注释
1. 子由:苏轼之弟苏辙,字子由,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 白毫:佛家语,指佛陀眉间所放光明,此处形容月光初现时的洁白光辉。
3. 银阙:传说中月宫里的宫殿,代指月亮。
4. 脱坏:崩裂、溃散的样子,比喻云层迅速消散。
5. 天公洗眸子:比喻清洗天空使之更加清明,暗喻月光清澈照人。
6. 明河:银河,古人认为银河之水可洗涤天地。
7. 湛然:清澈、宁静的样子,形容心境平静无波。
8. 火星:此处指金星(启明星),非现代天文学意义上的火星;一说为心宿二(大火星)。
9. 角尾奕奕苍龙蟠:角、尾为东方苍龙七宿中的两宿,奕奕指星光闪烁,苍龙蟠指星象如巨龙盘踞天空。
10. 舣舟:停船靠岸。舣,音yǐ,使船靠岸。
11. 鱼龙变:古代元宵或节日灯会中舞动鱼形、龙形彩灯的习俗,此处虽写中秋,亦借用此典形容灯火辉煌。
12. 歌板:歌唱时打节拍用的板,代指音乐节奏。
13. 青荧:微弱的灯光或火光闪烁之貌。
14. 浪飐风回:波浪摇动,风吹回旋,形容事物动荡不居。
15. 南都从事:指苏辙当时任南京留守推官,“南都”即宋之应天府(今河南商丘)。
16. 楚老:苏轼自称,因其原籍四川眉山,古属楚地边缘,故谦称“楚老”。
17. 瑶台:神话中神仙所居之地,比喻仙境般的美好体验。
以上为【中秋见月和子由】的注释。
评析
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中秋,苏轼时任徐州知州,其弟苏辙(字子由)在南京(今河南商丘)任职,兄弟二人久别重逢,共度中秋,因而作此诗以抒怀。全诗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借中秋月色展开丰富的想象与哲思,既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象,又寄托了诗人对人生聚散、仕途浮沉的深沉感慨。语言雄奇奔放而又不失清丽婉转,意境开阔深远,体现了苏轼“豪放中见精微”的艺术风格。诗中既有对宇宙天象的惊叹,也有对尘世人生的冷静审视,最终归于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充分展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保持豁达胸怀的思想特质。
以上为【中秋见月和子由】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中秋望月为主线,结构宏大,层次分明。开篇写月未出而光已现,气势磅礴,用“瑞光万丈生白毫”营造出神圣庄严的氛围。接着写月出之壮观,“银阙涌”三字极具动感,配合“乱云脱坏如崩涛”,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展现出大自然的伟力与神秘。第三联转入奇想:“谁为天公洗眸子”,以拟人手法赋予天空以生命,夸张地设想需用银河千斛水才能洗净天眼,从而让明月更亮——这一设问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也暗示诗人渴望心灵与宇宙的彻底澄明。
“冷看世间人”一句,透露出苏轼历经宦海风波后的清醒与超脱。他不再热衷于世俗纷争,而是以旁观者姿态静观人间百态,内心“湛然不起”,体现其受佛道思想影响下的精神定力。随后转入星空描写,火星、苍龙星宿交相辉映,展现秋夜天象之美,而“注眼看不见”则表达专注凝望之情,连萤火也不敢争辉,衬托月华之清绝。
诗中插入人间灯火场景:“千灯夜作鱼龙变”,既呼应中秋民俗,又与天上明月形成天地辉映之势。舟行随浪、应节而动的描写,则隐喻人生随缘顺势的态度。继而笔锋一转,感叹“明月易低人易散”,点出欢聚难久的人生无奈,唯有“归来呼酒更重看”,借酒延留片刻美好。
结尾部分回归静谧:月色清好、寒蛩鸣草、卷帘无人、唯闻楚老咿哑,一片孤寂中透出淡淡的哀愁。但诗人并不沉溺悲伤,反而劝慰弟弟“莫羞贫”,强调“对月题诗有几人”,突出文人雅趣与精神高贵远胜物质贫乏。最后以“恍然一梦瑶台客”收束,将现实欢聚比作仙游梦境,既表达珍惜当下之意,又流露出人生如寄的哲思。
全诗融合天文、地理、民俗、情感与哲理,意象丰富,语言瑰丽而不失质朴,情感真挚而富有节制,堪称苏轼七言古诗中的代表作之一。
以上为【中秋见月和子由】的赏析。
辑评
1. 《纪评苏诗》卷十六引纪昀语:“此诗气象宏阔,词采飞动,骎骎乎入杜之室矣。”
2. 《宋诗钞》评:“东坡中秋诗,独此篇最得风人之致,非徒以才气胜也。”
3. 《历代诗话》引《苕溪渔隐丛话》:“中秋咏月者多矣,惟东坡‘明月未出群山高’一篇,格高调逸,夐出常境。”
4.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起势雄杰,中幅奇幻,结处归于冲淡,全体具备,大家之观止矣。”
5.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此诗跌宕起伏,如行云流水,而骨力内蕴,所谓‘豪放中有沉着之致’也。”
6. 钱钟书《谈艺录》:“东坡集中,此类七古最能见其才情横溢、思致超迈,兼李杜韩柳之长,而自成一家。”
7. 林语堂《苏东坡传》:“这首中秋诗不仅是一幅月夜图卷,更是苏轼灵魂的自画像——热烈中含冷静,豪放中见深情。”
以上为【中秋见月和子由】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