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江南岸上钟鼓声鸣,我归来时从梦中惊醒。
世事如浮云般变幻不定,唯有我心中如孤月般清明。
大雨已如倾盆般落下,诗句却仍如流水般自然涌出。
两条江流仿佛争相送别客人,只见树梢尽头横跨着一座桥。
以上为【次韵江晦叔二首】的翻译。
注释
1.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脚和用韵次序来和诗,是古代唱和诗的一种严格形式。
2. 江晦叔:宋代官员江朝宗,字晦叔,苏轼友人,曾任婺州通判等职,与苏轼有诗文往来。
3. 钟鼓江南岸:指江南地区寺庙或城楼的钟鼓之声,象征时间流转或归途之景。
4. 归来梦自惊:归来之时仿佛从一场大梦中惊醒,暗喻人生仕途起伏如梦。
5. 浮云时事改:比喻世事变幻无常,如同浮云飘忽不定。
6. 孤月此心明:以孤悬夜空的明月比喻自己内心的清明坚定,不受外物动摇。
7. 雨已倾盆落:形容雨势极大,也隐喻现实环境的艰难困苦。
8. 诗仍翻水成:化用“文思如泉涌”之意,形容诗才敏捷,诗句如水流般自然涌出。“翻水”或指“文不加点,挥洒自如”。
9. 二江争送客:拟人手法,写两条江流仿佛争相送行,表达离别之情。
10. 木杪看桥横:从树梢间望见横跨的桥影,画面清幽,意境深远。“木杪”即树梢。
以上为【次韵江晦叔二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晚年所作,系次韵其友江晦叔的两首诗之一。全诗以简练的语言抒写了诗人历经宦海沉浮后的内心澄明与超然态度。面对世事无常(“浮云时事改”),诗人坚守本心(“孤月此心明”),表现出儒家士大夫在逆境中不改其志的精神境界。后两句写景与抒情交融,风雨之中诗意不减,更见其豁达胸襟。末句以景结情,含蓄悠远,令人回味。整体风格沉静内敛,情感真挚,体现了苏轼晚年诗风趋于平淡而深远的特点。
以上为【次韵江晦叔二首】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结构严谨,四联层层递进,由听觉(钟鼓)入梦,转而感慨世事变迁,再写当下风雨与诗情,最后以远景收束,情景交融。首联“钟鼓江南岸,归来梦自惊”营造出一种恍惚迷离的氛围,暗示诗人历经贬谪之后重返故地的心理震荡。颔联“浮云时事改,孤月此心明”是全诗核心,对仗工整,寓意深刻:外界虽动荡不安,但内心依然澄澈坚定,体现出苏轼一贯的道德操守与精神独立。颈联写实中见才情,“雨已倾盆落”与“诗仍翻水成”形成强烈对比,越是环境恶劣,越显创作激情不减,展现了诗人坚韧乐观的人生态度。尾联以“二江争送客”赋予自然以情感,极具浪漫色彩;“木杪看桥横”则以极简笔法勾勒出一幅静谧而深远的画面,余韵悠长。全诗语言质朴而意蕴丰厚,是苏轼晚年诗歌“绚烂归于平淡”的典型代表。
以上为【次韵江晦叔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评苏轼诗:“东坡诗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此诗正体现此特点。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引冯舒语:“‘孤月此心明’五字,足以千古,非特一时感慨。”
3.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次韵最难工,东坡独能出奇。此诗气象高旷,不减盛唐。”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东坡晚年诗益清淡,此等句如陶、柳遗响,而骨力过之。”
5. 钱钟书《谈艺录》:“东坡七律,晚年尤多妙悟,如‘浮云时事改,孤月此心明’,理语而不腐,盖有血性存焉。”
以上为【次韵江晦叔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