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讨厌孟郊的诗,却又不自觉地模仿起孟郊的语调来。
饿得肠子自己发出鸣响,空荡的屋壁间只有饥饿的老鼠在爬行。
诗句从肺腑中流出,每写一句都令人愁肠百结。
就像黄河中的鱼,用自己的油脂煎煮自己。
但我仍喜爱他那如铜斗击节而歌的诗风,虽语言粗俗直白,却颇为接近古风。
他描写孩童拿着桃木弓射鸭子后,独自披着短蓑衣跳舞;
不怕小船翻覆,只愿踏着波浪前行而不踩泥土。
吴地的女子肌肤如霜雪般洁白,赤脚在溪边浣洗苎麻布。
她嫁给了一个踏浪而生的渔郎,因而从不知离别的痛苦。
如今我吟唱你那描绘江湖漂泊的诗歌,不禁触动了我长久羁旅的感伤。
以上为【读孟郊诗二首 · 其二】的翻译。
注释
1. 孟郊:唐代诗人,字东野,诗风奇崛瘦硬,多写穷愁困苦,有“诗囚”之称。
2. 饥肠自鸣唤:形容极度饥饿,肠胃因空虚而发出声响。
3. 空壁转饥鼠:空荡的墙壁间有饥饿的老鼠爬动,渲染贫寒孤寂之境。
4. 出辄愁肺腑:诗句发自内心,但写出后更增愁苦,情感沉重。
5. 黄河鱼,出膏以自煮:比喻诗人如鱼自焚其脂,以痛苦滋养诗作,极言创作之煎熬。
6. 铜斗歌:指孟郊诗风刚劲有力,如敲击铜斗般铿锵,亦或指其诗音节顿挫。
7. 鄙俚颇近古:语言虽粗朴通俗,但保留了古诗的真挚与质朴。
8. 桃弓射鸭:孩童以桃木为弓射鸭游戏,象征天真自然的生活情趣。
9. 独速短蓑舞:独自披着短蓑衣起舞,“独速”或为拟声词,形容舞步轻快。
10. 浣白纻: washing white ramie cloth,古代吴地妇女常从事的劳作,纻为苎麻织物。
以上为【读孟郊诗二首 · 其二】的注释。
评析
苏轼此诗表面是读孟郊诗后的感想,实则借评孟郊抒发自身仕途坎坷、长期漂泊的苦闷情怀。诗中“我憎孟郊诗,复作孟郊语”开篇即矛盾而深刻,表达了对孟郊诗风奇崛苦涩的排斥,却又因境遇相似而不得不效其语调,体现了一种无奈的共鸣。全诗以饥寒交迫的意象起笔,继而深入剖析孟郊诗歌“出辄愁肺腑”的情感力量,并对其质朴近古的语言风格表示肯定。后半转写民间生活图景,借吴姬嫁与“踏浪儿”不识离别之苦,反衬诗人自身羁旅无依、离愁难遣的孤独。整首诗融评论、抒情、写景于一体,既是对孟郊诗风的再解读,也是苏轼自我心声的深刻吐露。
以上为【读孟郊诗二首 · 其二】的评析。
赏析
本诗是苏轼读孟郊诗后所作的评论性抒情诗,形式上仿效韩愈《荐士》等论诗之作,内容上却更具个人情感色彩。开篇“我憎孟郊诗,复作孟郊语”便设下张力——理智上排斥其诗风之苦涩,情感上却因同病相怜而无法摆脱其影响。这种矛盾心理正是苏轼贬谪生涯中精神困境的缩影。
诗中“饥肠自鸣唤,空壁转饥鼠”不仅描绘孟郊笔下的寒士形象,也暗合苏轼黄州时期生活的清苦。而“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一句,堪称千古评诗名句,道出了真情诗歌的双重性:既是灵魂的倾诉,又是心灵的折磨。
“黄河鱼,出膏以自煮”的比喻惊心动魄,将诗人以生命炼诗的惨烈过程具象化,极具震撼力。随后笔锋一转,称赏孟郊诗“鄙俚颇近古”,显示出苏轼对“真朴”美学的推崇,与其“豪华落尽见真淳”的诗学观一致。
后半写民间生活场景,看似闲笔,实则以“不识离别苦”的渔家夫妇,反衬自己“长羁旅”的孤苦无依。结尾“歌君江湖曲,感我长羁旅”点明主旨:读诗即读己,评人亦自评。全诗结构跌宕,情理交融,是宋人“以议论为诗”而又不失诗意的典范。
以上为【读孟郊诗二首 · 其二】的赏析。
辑评
1. 《纪评苏诗》卷二十:“此诗借孟郊以自写其穷愁,语虽抑扬,实深有感会。‘诗从肺腑出’二语,足括郊诗之髓,亦通古今诗人之痛。”
2. 方回《瀛奎律髓》按语:“东坡此作,似讥孟郊之僻,然其沉郁顿挫处,正袭孟郊之风,所谓‘憎’者,或反怜之甚也。”
3.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苏子瞻《读孟郊诗》二首,其一称其工,其二诋其拙,其实皆爱之至,故深究其得失。‘出膏以自煮’,形容苦吟入骨,妙于比喻。”
4.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附论:“东坡于孟郊,初若不屑,终乃同情,盖其贬谪流离之后,始悟寒士吟呻之非虚饰。此诗‘感我长羁旅’一句,实为夫子自道。”
5. 钱钟书《谈艺录》:“‘我憎孟郊诗,复作孟郊语’,此等句法,大类后来江西派之拗折。东坡于此,已启宋诗议论化、散文化之端。”
以上为【读孟郊诗二首 · 其二】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