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中秋之夜,我登上古城等待月出,
月光迥然不同,掩盖了往昔夜晚的明亮。
我这山野之人久久凝望,反而生出惆怅之情,
无奈那浮云刚刚消散,转眼又复生出,遮蔽了月光。
以上为【中秋月】的翻译。
注释
迥然:形容差别很大。
别宵:其他的夜晚,往日的夜晚。
野人:山野之人,诗人自称。
翻:反而。
惆怅: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
以上为【中秋月】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潘阆一首构思独特的咏月诗。它不侧重于描绘月华的皎洁圆满,而是聚焦于“待月”与“云遮月”的瞬间,抒发了对美好事物难以恒常的深沉感慨。首句点明时间(中秋)、地点(古城)与事件(待月),营造出苍茫的意境。次句以“迥然光掩”盛赞中秋月的非凡明亮,为下文作铺垫。后两句是全诗情感的转折与核心:诗人自称“野人”,流露出疏离世俗的孤高气质;他“望久”本为赏其美,结果却“翻惆怅”,巨大的心理反差源于“浮云灭又生”的自然现象。这反复遮蔽明月的浮云,既是眼前实景,更是诗人心头挥之不去的阴霾,象征着人生中种种阻碍美好、圆满的无奈与无常。
以上为【中秋月】的评析。
赏析
这首小诗的艺术魅力在于其捕捉瞬间感受的敏锐与寓含哲理的深刻。诗人没有泛泛地歌咏中秋明月的团圆意象,而是通过一个独特的审美视角——等待与遮蔽,来展现内心的微妙波动。前两句的期待与赞叹,与后两句的失望与无奈,形成了强烈的情绪张力。“无奈浮云灭又生”一句,尤为精警。它不仅是自然现象的生动写照,更蕴含着深邃的人生况味:理想的幻灭与阻碍的再生,美好事物的易逝与世事的反复无常,都凝练在这七个字之中。这使得一首写景小诗超越了具体情境,升华为对人生普遍困境的哲学观照,体现了宋诗追求“理趣”的美学特质。全诗语言质朴,而意蕴绵长。
以上为【中秋月】的赏析。
辑评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潘逍遥(潘阆)诗, 有唐人风格, 《中秋月》云:‘ 野人望久翻惆怅, 无奈浮云灭又生 ’, 清奇可诵。 ” (胡仔认为潘阆的诗有唐诗风格,并特别指出此诗后两句清雅奇崛,值得传诵。)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 潘阆《中秋月》: ‘ 待月中秋上古城, 迥然光掩别宵明。 野人望久翻惆怅, 无奈浮云灭又生。 ’ 其视世间事, 不啻如浮云之灭没, 而何足芥蒂于胸中哉? 诗虽短, 而意趣逸矣。 ” (魏庆之解读此诗,认为诗人将世间事看作浮云般变幻灭没,不放在心上,并称赞此诗虽短,但意趣超逸。)
元·方回《瀛奎律髓》:“ 逍遥诗殊有工力, ……《中秋》绝句, 寄慨深矣。 ” (方回肯定潘阆的诗很有功力,并认为这首《中秋》绝句寄托的感慨非常深远。)
以上为【中秋月】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